馬英九2月9日親自通過臺灣電視媒體向民眾解釋ECFA對臺灣的意義。有人說,馬英九這樣做是被逼迫的,猶如美牛案蘇起頂罪下臺一樣,都是馬英九決策失誤一步步導(dǎo)致的。
說起ECFA,早在馬英九沒有上臺前,國民黨內(nèi)有志之士就大喊「狼來了」,即便是在馬英九2008年5月執(zhí)政后,國民黨內(nèi)外仍一直有不停呼吁重視ECFA對臺影響的人士,但確一直引不起馬英九的呼應(yīng)。相反,馬英九和蕭萬長還多次說過,臺灣對兩岸簽署ECFA沒有時間表,似乎ECFA是大陸在祈求於臺灣。
馬英九被壓力逼著走
豈不知,隨著東協(xié)10+1倒計時,特別是當(dāng)2010年1月1日正式起步后,馬英九才開始感覺到壓力。因為兩岸一天不簽ECFA,臺灣就會被邊緣化一天,在臺灣的企業(yè)就比10+1范圍內(nèi)的企業(yè)多增加一天成本,臺灣的經(jīng)濟就多一天被動。
如今10+1已正式起跑,不會因為臺灣有民進黨胡攪蠻纏而停止發(fā)展,也不會因為馬英九魄力不足而放緩腳步,也不會因為對臺灣經(jīng)濟的影響因臺灣朝野意見不一致而減弱。唯一能夠減少ECFA對臺灣負面影響的,就是馬英九的膽識和謀略。
ECFA對臺灣是否有負面影響?連傻瓜都知道,無需民進黨大呼小叫。如果全是「利好」,就只能證明大陸是笨蛋或傻瓜,就不可能是在WTO框架下的兩岸經(jīng)貿(mào)合作。既然是經(jīng)貿(mào)合作,對大陸對臺灣,都是有利有弊,并且利弊不可能對等,就看執(zhí)政者如何考量。
臺灣民眾之所以不滿馬英九,就是因為他在很多對臺灣有利的事情上「說不清楚」,或者任由民進黨對民眾「曲解」。在對臺灣不利的方面也不敢「說明白」,總是瞻前顧后、前怕狼后怕虎,又想鞏固泛藍選票,又想挖綠營樁腳,可謂是「吃碗裡、看鍋裡」,結(jié)果被民進黨鉆空子,落得兩面不討好結(jié)局。
有人說,臺灣民眾一年多來對馬英九的種種不滿,都是馬英九的性格使然。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是馬英九「向不可能挑戰(zhàn)」的結(jié)果。馬英九之所以「向不可能挑戰(zhàn)」,就是在他的心目中,他既是泛藍選民獨一無二的擁戴者,也應(yīng)可變成泛綠選民支持者,因為他早在幾年前就已經(jīng)表明自己是「新臺灣人」身份,并且得到李登輝的加持。於是自上臺后,便開始不斷向泛綠選民「輸誠」,隨時不忘推銷自己是「全民的代表」、「不親中」、「不賣臺」、「臺獨也是選項」。。。。。。其結(jié)果不但無法取信泛綠選民,而且也引起越來越多泛藍民眾反感。
「向不可能挑戰(zhàn)」結(jié)果碰壁
從做法上說,馬英九「向不可能挑戰(zhàn)」有其道理,但是,馬英九的做法違背了民主社會基本原理——保障多數(shù)人(投自己選票者)利益,照顧少數(shù)人(沒投自己選票者)利益。馬英九把對個人生活的完美要求用於早已分化的臺灣社會,只能是緣木求魚。
再回頭看ECFA發(fā)展過程,無論馬英九怎樣做,都不可能滿足民進黨的要求,更不可能符合全臺灣民眾利益,這應(yīng)是非常淺顯的道理。既然如此,馬英九為何不能拿出氣壯山河的勇氣果斷地把ECFA對臺灣的影響「說清楚、講明白」?把一切攤在陽光下,把利弊昭告普羅大眾,把不利於臺灣的措施說清楚?倘若如此,民進黨縱有叁頭六臂,也難找到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