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平方公里有多大面積?只不過是大陸960萬平方公里的九牛一毛;300多人是什麼概念?只不過是大陸13億人口的零星碎沫。可是,就在這4平方公里土地上,以300多人為基礎的小村落卻創造了油畫年出口總額超過5億元人民幣,占全球近60%的油畫市場,世界叁大油畫出口基地之一的傲人成績。大芬村已經成為一個神話,一種精神。
對於藝術,人們總是有著無限的向往與憧憬,藝術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是神秘而又神圣的。而在大芬村,隨處可見的畫家,隨時可見畫家揮筆即興繪畫,讓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變得親切而隨興。
藝術 隨興而發
大芬村是一個藝術產業崛起的神話,走進大芬村,放眼所及,到處是油畫、版畫、國畫,水墨畫、竹絲畫……抽象派、印象派、寫實派……無奇不有。外墻上畫的,甚至孩子手上的玩具上都有油畫的影子;街邊的畫廊一家緊挨一家,路上不時看到扛著巨幅油畫的工人,還有工人叮叮噹當地在路邊釘著畫框;隨處可見「蒙娜麗莎的微笑」、「阿爾卑斯山穀」的異國情調;大街上,總是在不經意間看到拿著畫筆揮灑自如的畫匠,如此愜意而美好,讓人不自覺愛上這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
一位吳姓畫廊老闆娘表示,她與老公到大芬村已經十多年了,見證了大芬村的成長,自己與老公也隨著大芬村的成長而逐漸成熟。特別是她的老公,已經從個稚嫩的畫工成長為成熟的畫家。她說:「他(老公)之前只會根據市場需求來生產油畫,當時他畫的也不開心,總是認為自己正在做違背藝術的事情。慢慢的,他發現,不斷的臨摹,不停的練筆,讓他的畫功不斷加強,這讓他的心理很快平衡了,這樣下來,他作畫的靈感也越來越多,現在,他已經走上了原創的路。」說著的時候,她很驕傲的指著畫室里最大的一副山水畫告訴記者:「這是我老公自己的畫的,最大的畫,大芬村只有這一副。」
藝術與商業和諧共處
很多人總是認為藝術不食人間煙火,談藝術的商業價值,是玷污藝術的行為;而在大芬村,到處可以看到那些油畫家們跟一些買家們為了一副畫,和氣地討價還價,這里的畫家們,少了一份藝術家的清高,多了幾分生活中的親切。
一位顧姓的畫廊老闆表示,在大芬村,最讓他感動的就是這種藝術與商業共存的和諧。大部分藝術家的生活都是清貧的,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作品,給生活帶來改善,同時也得到世人的肯定。顧老闆說:「其實,有人買他們的畫,不僅僅能為他們的生活帶去一些改善,也是對他們作品的一種肯定。」
人在生活中,不可能只有獨一無二的「蒙娜麗莎」,還會有很多其他的美的欣賞。畢竟達#8226;芬奇只有一個,梵高也只有一個,讓藝術走進大眾的生活,才能讓藝術不再處於「高處不勝寒」的地位。
一位來大芬村買畫的張小姐對記者表示,非常喜歡大芬村這種氛圍,常常會來逛逛,可以買一些物美價廉的家用裝飾畫。「這副畫,畫出來這麼漂亮才幾百塊錢,用在客廳里面作為裝飾畫剛好合適,它非常好地滿足了我的需求。」她指著正在看著的畫說: 「我們老百姓并不懂真正的藝術創作,但是,我們也有對美的欣賞與追求,希望我們的生活里也有一些藝術元素。大芬村滿足了大眾對美的追求。」
為藝術而創作
提起大芬村,一個繞不過的辭匯是「臨摹」,不客氣的人會更直接說「復製」。的確,大芬村成名之初,靠的就是臨摹各種世界名畫,銷售至世界各地。大芬村就是大芬村,她不是中央美院,很難成為中國原創油畫的基地,臨摹與復製油畫已成為大芬村油畫產業的主體。
一位正在作畫的畫師對記者表示:「畫家跟市場是一個若即若離的關係,如果走進了市場,畫家的繪畫的格調就要降低,這是必然的。因為畫家的作品會被市場左右,什麼好賣,畫家們就會畫什麼。這樣,畫家的一些繪畫個性就消失了。但是,畫家要是遠離市場,生活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畢竟,如果作品賣不出去,那畫家的生活就要出問題。」他表示,「其實,很多時候,生活與藝術就是一種態度,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再生活的事,也會變得很藝術。」
的確是這樣,認真的去對待每一副作品,這是一種對作品負責的態度,更是對生活負責的態度,這也是大芬村面對世界的態度。
現在,前來購畫也僅僅是游客來大芬村的目的之一,他們更多的是帶著欣賞的心態來大芬村接受藝術的薰陶。每天有很多家長帶著小孩來大芬村感受藝術的氛圍;他們不一定會立即購買油畫,但他們會在大芬村內停留輾轉一天,細細品味。這大約就是大芬現象的另一重示范意義:能夠在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建構起一座橋樑,使社會文化資源能夠為大眾所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