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臺銘的富士康與深圳比亞迪打官司的重要訴求內容,就是商業機密。張忠謀的臺積電與中芯國際的張汝京打官司,也是因為企業商業機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企業商業機密越來越顯得重要。
近年來,企業技術秘密外泄事件頻頻發生,對企業的正常經營與發展造成很大干擾,如何保護企業的技術秘密已成為至關重要的事情。深圳市於1996年1月1日起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對企業技術秘密的范疇、企業技術秘密措、企業員工的保密義務及侵犯企業技術秘密的法律責任等均作了詳細規定。2009年6月針對新頒佈的《勞動合同法》,深圳市為強化企業技術秘密的保護,對該條例進行如下修改:
1、原條例中關於競業限制的期限,規定為最長不得超過叁年,競業限制協議中沒有約定期限的,競業限制的期限為叁年。為符合《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新修改的條例將競業限制的期限修改為「最長不得超過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后二年」。競業限制協議中沒有約定期限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無固定期限協定,可以隨時解除協定,但應當提前至少一個月通知對方。競業限制約定期限超過二年的,超過部分無效。
2、原條例中關於競業限制補償費規定為「競業限制協議約定補償費,按年計算不得少於該員工離開企業前最后一個年度從該企業獲得的報酬總額的叁分之二。競業限制協議中沒有約定補償費的,補償費按照前款規定的最低標準計算。」新條例降低了競業限制補償費的標準,修改為「競業限制協議約定的補償費,按月計算不得少於該員工離開企業前最后十二個月月平均工資的二分之一。約定補償費少於上述標準或者沒有約定補償費的,補償費按照該員工離開企業前最后十二個月月平均工資的二分之一計算。」
律師分析:
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資訊和經營資訊。我國刑法219條的規定,「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商業秘密,違反法定或者違反權利人的保密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合法掌握的商業秘密的,以上叁種行為均系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叁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本案中被告人王某、劉某明知是他人違法獲取的華為公司商業秘密并加以使用、允許他人使用及披露;被告人秦某以盜竊的手段獲取華為公司的部分商業秘密,共同給華為公司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叁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律師提醒:
根據《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們建議企業在保護技術秘密時需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準備:
1、建立和健全技術秘密的內部管理制度,設立專職或兼職的技術秘密管理人員,對本企業的技術秘密進行規范化管理,以從管理制度上明確相關負責人的保密責任,防范企業技術秘密外泄。
2、與企業員工簽訂保密協定及競業禁止協定,以防范因人員流動等而造成的技術洩密。
3、與因業務往來需要知悉技術秘密的業務相關人或者企業技術秘密合法受讓人、使用人簽訂保密協定,以防范企業運營中造成的技術洩密。
【案例重現】
前華為員工王某、劉某、秦某,在2001年分別以出國讀書、讀研究生為名從華為辭職,投資成上海XX科技有限公司,半年內推出涉嫌使用華為光網路技術開發的產品,并銷往大陸各地。2002年XX公司以該技術和少量資產整體出售給UT斯達康,叁名員工因此成為UT斯達康子公司員工,同年因涉嫌侵犯華為商業秘密被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機關刑事拘留。第二個月,叁人被深圳市公安局監視居住。后經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檢察院批捕并提起公訴。
UT斯達康與華為均為著名電信企業,UT斯達康在小靈通項目獲得絕對優勢后,開始不斷試圖擴大其在寬頻、無線和IP市場的影響力。因此該案件也直接影響兩公司的競爭。
一審法院認為,叁被告人均違反了其與華為公司簽訂的保密協定;被告人王某、劉某明知是他人違法獲取的華為公司商業秘密并加以使用、允許兩個著名電信企業間他人使用及披露;被告人秦某以盜竊的手段獲取華為公司的部分商業秘密,共同給華為公司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叁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在共同犯罪過程中,被告人王某、劉某組織、領導實施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被告人秦某盜竊了華為公司部分商業秘密,并協助他人共同實施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在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從犯,遂依法作出判決。被告人王某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叁年,并處罰金5萬元。被告人劉某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叁年,并處罰金5萬元。被告人秦某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3萬元。已被凍結的滬科公司帳戶內款項,責令退賠給深圳華為公司,退賠金額以人民幣588.01萬元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