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全球最早最多臺商的聚集地
東莞臺商企業綻放第二春的風水寶地
東莞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發祥地
東莞影響全球電子產業產品價格的代工重鎮
東莞全國第一家「叁來一補」 企業誕生地
東莞最新亮劍——松山湖
東莞,無論對臺商,還是兩岸的一般民眾來說,都不是一個陌生的城市。儘管很多人無緣一窺東莞真面目,但是對東莞的很多人與事都能耳熟能詳,因為東莞是全球最早最多臺商的聚集地、東莞是臺商企業綻放第二春的風水寶地、東莞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發祥地、東莞是影響全球電子產業產品價格的代工重鎮、東莞是全國第一家「叁來一補」企業誕生地……
然而,2008年開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在侵蝕全球經濟的同時,也重重地打擊了東莞經濟和這裡的臺商企業,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從根本上重創了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東莞加工業,逾6000家臺資企業很快被瘟疫般的金融危機感染——企業訂單劇降、代工利潤大幅萎縮、生產線明顯過?!偌由现按箨懗雠_的「兩稅合一」政策、出口退稅率降低、《勞動合同法》實施,讓很多臺商企業哀嚎遍野,徒呼救命!
東莞尚能振興否?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面對日益墊高的企業成本、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直線下降的企業利潤、面對大陸經濟格局變化新趨勢,東莞的企業和政府都在認真思索:東莞尚能振興否?
毫無疑問,東莞振興靠的是企業發展,沒有逾6000家臺資企業和近萬家港澳企業在東莞的不斷打拼,就不可能有東莞今天傲人的經濟成長。但是,企業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若不能提供適宜企業生存的環境,企業發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當新的歷史挑戰橫亙於企業與政府面前時,企業與政府共同思考的一個方案,就是轉型——企業轉型和地方經濟轉型。
眾所周知,東莞經濟二十多年來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發展,一是得益於所處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處於廣州至深圳經濟走廊中間。西北距廣州59公里,東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造就了天時、地利、人和優勢;二是得益於兩岸的政治開放——大陸的改革開放和臺灣的開放大陸探親政策,讓東莞成為政府改革與企業發展的實驗地;叁是得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經濟轉型,臺商企業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選擇東莞作為落腳點。
正是基於上述叁大優勢和變故,改革開放以來的東莞經濟以外向型為主,特別是製造業,大部分的資金、原材料和產品銷售都離不開國際市場。東莞利用外資是八十年代從「叁來一補」起步,逐步發展合資、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叁來一補」投資者主要來自香港、臺灣等地。
20年打造「中國製造」重鎮
越來越多的港臺製造業,特別是代工企業轉移到東莞后,逐漸使東莞這個農業縣轉變成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至今的製造業總產值仍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0%以上,并日漸形成了以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紡織服裝、鞋業、傢俱、玩具、造紙及紙製品業、食品飲料加工製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為支柱的現代化的製造業體系?;懂a業鏈帶動的原因,製造業的投資者也逐漸地由港臺企業為主演變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諾基亞、雀巢美極、叁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也開始在東莞落戶。今天的東莞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現代製造業名城,是廣東省乃至全國、全球的「中國製造」重鎮。
一路靠外資和經濟國際化戰略發展起來的東莞,奠定了其經濟發展走外向型經濟道路。二十多年來,東莞的經濟以平均每年22%的增長率蓬勃發展,是大陸綜合經濟實力30強城市之一,成為大陸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是國際性的加工製造業基地和大陸重要的外貿出口基地。
正是因為東莞多年來昌盛不衰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在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時,遭受的打擊也是最大的。東莞城市的製造能力之強,國內罕有對手,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電子、機電、傢俱、玩具、服裝、製鞋、食品等,早已全面占領世界市場??上У氖牵a品雖然是東莞製造,品牌卻非東莞所有。因此,東莞空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在與品牌所有者的搏奕中卻不堪一擊,全面落入下風;東莞空有豐富的產業資源,卻在產業鏈競爭中,無法轉化成效益。東莞製造業的優勢,在此次金融風暴勁吹下,馬上表現為劣勢。
2009年,是東莞改革開放以來經受最嚴峻考驗的一年,也是東莞扎實推進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有效化危為轉機的關鍵之年。這一年來,東莞從上到下都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臺多項輔助企業發展政策,在困難中摸索探討新的發展之路。
加速轉型是必由之路
最新的資料顯示,初步測算,2009年東莞實現生產總值3763.2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99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1771.77億元,下降3.7%;第叁產業增加值1976.50億元,增長15.1%。人均生產總值56590元,增長10%。2009年叁大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0.4:47.1:52.5,第叁產業比重比上年提升5.6個百分點。全市進出口總額941.55億美元,下降17.0%。其中進口總額389.86億美元,下降18.4%。出口總額551.69億美元,下降16.0%,降幅比年初收窄16.1個百分點,但自11月份起當月出口同比增幅由負轉正,11月同比增長1.6%,12月增長17.2%。2009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5.94億美元,增長6.0%。與過去2位數的GDP增長相比,2009年沒出現負增長已經是東莞的萬幸了,同時也說明了東莞的經濟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咬牙抗擊金融危機之后,也為東莞政府和企業深深上了一課——轉型是大勢所趨:企業要轉型,地方經濟發展更要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978—1984年,為起步階段。我們大力發展商品農業,同時以「叁來一補」為切入點發展外向型經濟。
1984—1994年,為騰飛階段。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外來投資大幅增加,經濟總量連續躍上幾個臺階。
1994—2000年,為提升階段。大力促進經濟從數量型向數量型與品質效益型相結合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相結合轉變,以IT產業為代表的現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民營經濟在與外資企業的協作配套中逐步成長。
2001—2008年,為轉型階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發展環境、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以上四階段,靠的都是「內地廉價勞動力、港臺雄厚資金、本地廉價土地」。
2009年開始,轉型提升階段。
了解東莞經濟發展的人都知道,與毗鄰的深圳、廣州相比,這些年來,東莞明顯存在轉型動力不足、轉型動作緩慢、轉型思路不清現象,這也是金融危機襲來后,東莞遭受的衝擊比深圳和廣州大的主要原因。這也證明過去的經濟發展優勢已經不再,未來東莞的發展動力,必須從資源依賴向技術支撐、從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方向轉變。
常言說,危機就是轉機。壓力就是動力。對東莞更是如此!
積極推進東莞產業結構調整
任何地方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產業發展模式,所謂「成也產業、敗也產業」這句話在東莞體現的最為明顯。過去二十多年,東莞經濟如旭日東昇,完全得益於「自我發展」、「自成體系」的產業發展模式。而差點遭金融危機毀滅性打擊的也是因為東莞的「自我發展」、「自成體系」的產業發展模式。這既是東莞經濟的發展經驗,也是東莞經濟未來發展的參考座標。東莞欲揚帆,靠的仍然是合適的產業發展模式。不過,與過去「自我發展」、「自成體系」的產業發展模式相比,今次則是由政府主動介入的「主導發展」、「積極佈局」的產業發展模式。這正是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越來越受海內外青睞的原因。正如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所說:「東莞已經下定決心要調整產業結構,一舉改變過去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支持經濟發展的狀況,下定決心引進高層次、研髮型的企業,進而提升企業和城市的競爭力?!?/p>
東莞最新亮劍——松山湖
提起松山湖,在東莞以外的人知道的并不多。儘管早在2001年11月就被規劃為廣東省高新技術開發區,但也類同廣東其他高新區一樣:除了當地民眾和官員知道外,并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之處。歷經金融危機之后,松山湖的轉機立刻得以體現——2009年,松山湖對臺招商活動的密度、規模和成效都大大超過往年。因為松山湖確實與廣東其他乃至大陸其他高新區有天壤差別。
就工業基礎而言
歷經二十多年經濟發展,東莞已經形成多個製造業產業基地,特別是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電氣機械、紡織服裝、鞋業、傢俱、玩具、造紙及紙製品、食品飲料加工製造、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等產業為,已經稱為東莞的支柱產業。這與其他高新園區純粹靠「筑巢引鳳」相比,明顯具有先天性的產業聚落優勢。僅臺商IT產業一項,就占東莞全市IT產業產值的70%以上。
依靠這樣的產業基礎,松山湖只需充分發揮整合、提升功能,就能很快顯現出自己的優勢。「東莞本身的成就和新的發展方向,對於很多臺商而言,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苟啻慰疾焖缮胶呐_灣智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宣明智高度評價。
就地理環境而言
松山湖位居東莞市區,周邊與大朗、寮步等鎮相連,總面積72平方公里,其中,擁有8平方公里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東莞迄今還能保有這樣一塊風水寶地,確實是難能可貴。
「來到松山湖的第一印象是看不到高樓大廈,但這裡的涉及品味和理念很高,適合高科技人才在這裡發揮才干?!构杞y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文熙如此說?!竵淼竭@裡才發現,松山湖結合了美國的硅谷和蘇州的長處。我一看就非常喜歡!我回臺灣馬上就見總經理,催促他趕快來松山湖看一看,不然讓其他前輩把好地都圈走了?!剐髦呛苡懈锌貙V東官員說。
就政策支持而言
常言說,「吃一塹,長一智」。松山湖的開發力度和政策支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謂是得益于此次金融危機。
2008年以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叁次親臨松山湖會見臺商參訪團,并親自為松山湖做推介廣告。東莞市以及廣東省已明確表示,要大力推進以東莞大道為縱向軸線的城市新區和規劃控制面積達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的建設,從整體上提高東莞的聚集力和競爭力;要突出打造城市牌、外資牌、民營牌,加大科技興市工作力度,營造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優勢,爭取用5至10年的時間,把東莞建成IT產業發達、綜合實力雄厚、創新功能突出、城市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中心城市。
就產業配套而言
目前,在東莞投資開工廠的臺資企業有6000多家,其中超過100家是上市公司,有800多家從事電腦產品生產,有10多家的電子產品居國際市場占有率之最,儘管目前長叁角存在某種優勢,但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東莞作為臺商在大陸最大的產業基地,其地位十年之內恐難撼動。正因為如此,松山湖的發展,靠的不再是優惠政策、靠的不再是廉價土地、靠的不再是減免稅收,靠的是已經佈局扎根的企業和產業群落、靠的是上下游配套完整的產業鏈,這種優勢是其他地方想有而又難以匹配的。
在既有的產業配套基礎上,松山湖規劃的入園企業必須符合「叁高兩自」標準,即:「高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高稅收貢獻、自有品牌、自由智慧財產權」。
就規劃目標而言
以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為龍頭,東莞大力發展科研、教育、市場仲介服務業以及金融、物流、會展、旅游等產業支持服務業,發揮集聚效應,加強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大型骨干軟體企業、積體電路企業、光電子企業來我市投資創業。積極引進晶片設計、軟體發展、數位技術、精密機械等「高、精、尖」專案,鞏固資訊產品製造業的支柱地位,增強配套優勢,延長產業鏈條。
按照園區空間規劃佈局,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劃分為:北部區(高科技產業帶)、中心區(教育研發區)、東部區(大項目聚集區)、濱湖區(國際總部研發區)。目前所有的招商引資專案,全部按照這四個區功能規劃進行。
松山湖的定位是:東莞乃至珠叁角科學發展示范區、產業升級引領區。
具體而言,就是要集中發展資訊產業和新能源產業,尤其是IC設計、面板製造和LED光電等叁個領域的高科技專案,是松山湖成為東莞完善和延伸電子資訊產業鏈的主要平臺。
松山湖,作為東莞最新亮出的一把寶劍,勢必在劍指處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