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不顧北京一再警告,還是我行我素地如期宣佈對臺軍售和會見達賴,由此引起的北京強烈抗議不難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今次對美國的抗議與過往有明顯不同。
先看對臺軍售。
美國在馬英九外訪經美返臺途中宣佈對臺64億美元軍售。
其實這項軍售不是什麼新聞,早在陳水扁時代就已經規劃,對提升臺灣軍力也沒有多大幫助,但是,美國仍然照做如儀。隨即,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國臺辦、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等部門紛紛向美國提出抗議和交涉,北京并在該消息宣佈的17個小時內,迅速宣佈了四項公開的反制措施。
與過往相比,北京從未同時動用四個部門向美國表達抗議,這次「超規格」待遇,連美國很多中國問題專家也感到意外。與此同時,與過往美臺一同譴責的模式相比,北京今次似乎只罵美國。如此等等,都顯示了北京對臺、對美政策的調整。
再看會見達賴。
美國從老布希總統開始,每一任總統都在白宮接見達賴,只是接見的地點和方式有別而已。奧巴馬選擇在白宮圖書館會見達賴,以示是非正式接見,是為了壓壓北京同不滿的火氣,但同樣引起北京一如預期的強烈反應,不但發出聲明譴責,還召見美國大使抗議。
美國總統不顧北京叁番五次勸告的如上行為,勢必引發北京的不滿和報復。
可是,就在外界認為北京氣未消的時候,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號訪問了香港,讓外界看的一頭霧水。
中美關係到底將朝何方向發展?
自奧巴馬上臺以來,中美關係可謂是冷冷熱熱,儘管尚未經歷克林頓、小布希時代那樣的大起大落,但中美關係發展變化卻也預示著兩國關係新的演變和發展。2009年7月中美首次進行戰略與經濟對話,之后在11月歐巴馬訪中發表聯合聲明,美、中關係達到歷史的高峰,所謂G2的討論不絕於耳,有人甚至還將兩國合稱為「中美國」(Chinamerica),時隔3個月,兩國關係又急速冷卻。
縱觀近年來的中美關係發展,不外乎兩個因素在左右:一是意識形態(價值觀);二是國家利益。美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維護國家利益,在此基礎上不斷向中國施加意識形態(價值觀)影響。當美國揮舞意識形態大棒時,其目的同樣是為了維護或者保障國家利益。
有人分析,奧巴馬之所以在此之前對中國「彬彬有禮」,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步履維艱,急需中國伸出援手,於是才有了他的北京之行和貌似親密關係的展現。可是2009年第四季度起美國經濟危機見底后,讓奧巴馬增加了底氣,於是又開始撩撥北京最敏感的事情。
相反,北京儘管在維護國家利益上不遺餘力,但是在動用維護國家利益手段上明顯遜於美國,包括缺乏全面系統的價值觀論述以及採用動作僵硬的經濟報復手段等,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始終沒有辦法擺脫緊跟美國指揮棒轉的窘境。與其說是「不爭出頭」「韜光養晦」,不如說是戰略戰術手段望其項背。
很多人早就斷言,中美關係好不到哪裡去,也壞不到哪裡去,因為兩國利益連結越來越密切。但是,兩國差異甚大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決定了中美兩國「既斗爭又合作」的關係將持續發展,除非其中一個妥協或者失敗,否則,中美只能是生死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