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按照最低工資條例的規定,最低工資標準應該根據每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物價水平等做出相應的增長。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延宕和復蘇啟動后「用工荒」的刺激,各地政府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動作呈現出集中暴發的態勢。
「考慮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東莞沒有上調最低工資。但是內地其他城市的開放力度很大,如果工資不提高,招工會更困難。所以今年東莞適當提高工資,留住人才,是很有必要的。」這是在2010年1月19日東莞市政協第十一屆四次會議旁聽人員座談會上,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的堅決表態。
新年伊始,當越來越多的企業為經濟復蘇而歡欣鼓舞時,「用工荒」如夢魘重現。在廣東省東莞市,面對99%的企業出現招工困難的嚴峻局面,員工待遇問題再次被檢討,一度因金融危機而被「塵封」一年的「最低工資標準」,又頻頻傳出上調的聲音。
集中暴發 各地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2008年底,正是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顯現之際,企業經營面臨極大的壓力,作為企業成本的一部分,最低工資標準被暫緩調整。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2009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兆53 53億元(人民幣,下同)成長8.7%。經濟回升,GDP逐季上升,2009年第4季GDP成長10.7%。經濟在回暖,并逐步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再度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這是地方政府決定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首要前提條件。
除東莞市,北京、江蘇、浙江、重慶、廣州、上海等地,近日也紛紛傳出即將上調最低工資的消息。
2010年1月25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表示,2010年北京市一定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目前正在將調漲方案上報審批,預計上調幅度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比例相當,約漲10%左右。最低工資調整時間預計在2010年二季度后,最早在4月1日,最晚7月。
就在此前叁天,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宣佈,江蘇省從2010年2月1日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據測算,此次調整各類地區的最低工資漲幅都超過了12%。調整后,該省一類地區的最低工資水平已經和上海、杭州等地基本持平。
浙江省省長呂祖善近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廣州市也提出將最低工資標準每月上調140元,達到1000元;重慶市表示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
此外,專家分析,地方政府積極醞釀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還有兩大動力,一是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在一些地區出現,即使不上調最低工資,當地實際的工資水平也已經提高了;第二動力是地方政府正在開始調整經濟結構,難點就是啟動內需。提高最低工資對於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只要財力允許,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調高最低工資標準的積極性。
新考驗 大趨勢
喜于復蘇,困於缺工,憂于成本。對企業來說,新的考驗來了。
上調最低工資,對個人可提高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對國家可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消費力,促進經濟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增長型轉變;對企業,則短期內可能會造成生產成本上升,受影響較大的多是一些小型私營企業。長期來看,企業不得不加大企業研發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執行常務副會長謝慶源認為,工資該漲還是得漲,別的地區都漲工資了,如果東莞不漲那肯定招不到人,對於招工而上升的成本,要從降低管理成本上彌補回來。
專家提醒,應注意一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幅度,「不贊成一次性大幅度提高工資水平,這會導致企業難於消化成本。最低工資標準應該是個指導線,執行起來可以更加靈活。」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的發展時期,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高,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佈了《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報告,報告認為,按照國際上通用的社會平均工資法,月最低工資標準一般是月平均工資的40%~60%,而目前大陸所有地區的最低工資的上限僅為平均工資的43%左右,平均水平則明顯低於40%的下限。
而對珠江叁角五市1500余名農民工的一份調查顯示,從2007年開始,農民工每月、每週、每天的工作時間均值都在增加,但時薪卻在下降——從2007年的8.0258元人民幣/小時,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時。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維持最低工資標準不變,看似有利於企業,但是傾斜的分配杠桿會給其他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帶來負面效應,導致勞資雙方的摩擦成本提高,并影響到行業的聲譽。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單個企業一味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結果損害了整體利益。
工資調漲 臺商叁招應變
「大陸基本工資不斷調漲已是不爭的事實」,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指出,過去很多臺商對地方政府最低基本工資的要求視而不見,但從2008年勞動合同法生效,以及在近期大陸掛牌或回臺上市審查時都非常關注勞動人事的合規性來看,臺商已經無法再漠視大陸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的現象。劉芳榮建議,臺商可從以下叁個方面思考未來基本工資不斷上漲的對策。
(一)勞務派遣公司。勞動合同法明文規定,企業要運用勞務派遣公司的外派人力,必須在這些崗位是臨時性、可替代性與輔助性叁大前提下,才能運用勞務派遣公司解決企業人力短缺問題,但勞動合同法實施兩年后,企業仍大量利用勞務派遣公司以達到降低用人成本,并形成勞動人事法律上的防火墻。
(二)強化外包。臺商應重新分析自己生產工藝流程中的每個環節,保留專有技術或關鍵製程,甚至是特殊配方等步驟,把需要用到大量人力的環節強化外包,進一步降低工廠現場作業人員;未來能否利用外包協力廠商降低自己的用人數量?能否找到在品質、交貨速度及成本管控能力各方面都達到要求的外包協力廠商,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事成本。
(叁) 投資自動化設備
如果評估遷廠的成本過高,只能留在原地繼續發展,臺商就不該再迷信大陸是個低勞動成本的地方,應該投資大量資金在機械手臂或其他半自動化及全自動化的機器設備上,拉長財務分析年限后,很可能自動化所帶來員工數目降低的經濟效益,會大於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