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因工受傷賠償表面上看問題很復雜,涉及很多法規和地方政策,但是對企業來說,如果能從源頭——企業管理做起,建立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當碰到工傷問題時,就不會擔心員工與黑律師勾結。
第叁個為一家位於蘇州的臺商,目前遇到一個問題,一年前公司發生一件工傷事件,已完成工傷認定及傷殘鑒定,鑑定為8級傷殘,該公司聲稱完全按照規定繳納社會保險,但目前根據法規計算結果,需賠償約17萬多元人民幣,因金融海嘯,訂單減少企業經營陷入困境,雖有誠意和解,但無力負擔如此龐大的賠償金,經與員工家屬協商,他們堅持以20萬元的金額才愿和解。以下是該員工的資料:
一、2008年6月11日該員工入職。
二、2008年7月31日公司該員工試用考核合格轉正錄用。
叁、2008年8月15日因該員操作不當,不按照SOP規定操作,自己疏忽而發生工傷事件。
四、因發生地點在本公司車間,應該是工傷,公司馬上申請工傷認定,期間也按規定負擔所有的醫療,生活費.....等費用。
五、2008年12月1日經有關部門鑑定為八級工傷,2009年1月公司調整該員工崗位繼續工作,但他父母以無法勝任為由,請求解除合同。
六、2009年3月30日他家屬要求賠償20萬,公司不同意,溝通破裂。
由於該公司聲稱有這位員工的試用考核成績證明,以及每臺操作機臺上都貼有標準的操作程式,而且明確規定機器在未停止運轉前,不可將手及其他異物伸入機器中的書面規定,再加上員工自己所寫之報告,承認在機器未停止運轉,就將手伸進去機器中拿異物,導致切割傷等事實證明,表示該公司為一家有制度的公司。
以上公司是否有過失,若進入仲裁或訴訟時,該公司諮詢以此情形,是否可以爭取勝訴或者降低賠償金額的可能性?
第叁個臺商案例,所描述的內容來看,企業在整個法律過程上并無疏忽,而且有嚴格的操作標準,也有參加包含工傷保險的社會保險,是一家守法與有制度的公司。發生工傷事件后,按規定申請工傷認定,因為是在企業工廠內發生,而且是與工作原因有關,所以工傷認定是沒問題。后來病情穩定以后,申請勞動能力鑑定,并經鑑定為第8級。公司并在員工停工留薪期間負擔所有的醫療,生活費.....等費用,一切程式并無瑕疵。
因此焦點在於賠償問題,由於對方家人的介入,使問題升高。對方要求高,企業因為成本因素希望盡量壓低。
我們就案情的焦點分析如下:
一、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待遇問題
如果企業有參加社會保險,那麼有關停工留薪期間的工傷醫療費用,鑑定傷殘等級后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每月發給傷殘津貼(1至4級)、輔助器具的安裝費用、不幸工亡時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及喪葬補助金、按月支給供養親屬撫恤金等都是由工傷保險基金負擔。如果企業未參加工傷保險,那麼這些費用必須歸由企業負擔。
二、員工主動解除勞動合同問題
企業經由核算,需賠償約17萬多元人民幣,應該是指該員工如果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企業按規定必須同時支付兩筆費用,一筆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筆為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有些地區這兩筆費用分開計算,有些地區則合併計算。以這家位於蘇州的臺商來講,適用《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規定:
(一)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
按照統計部門最近一次公佈的當地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與解除、終止勞動關係時的年齡之差計算,5級的,每滿一年發給 1.4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6級的,每滿一年發給1.2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7級的,每滿一年發給1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8級的,每滿一年發給0.8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9級的,每滿一年發給0.4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10級的,每滿一年發給0.2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悸殬I病的工傷職工,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發 40%。
(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這家臺商的17萬元賠償金就是從這兩種方式算出來的合計值。
叁、工傷的認定實行的是賠償不追究過失原則
此原則又稱為無責任賠償原則、無過失賠償原則。即工傷性質的認定不受是否存在主觀責任的影響,當員工因工發生傷殘、死亡事故,無論責任在哪一方,企業都應該給工傷職工經濟補償。因此,即使員工是因違反操作規程而引發事故造成其人身傷害,也仍應認定為工傷。案例臺商詢問公司每臺操作機臺上都貼有標準的SOP,且明定機器在未停止運轉前,不可將手及其他異物伸入機器中的標語,再加上該員工自己所寫之報告,自白在機器未停止運轉,將手伸進去機器中拿異物,導致切割傷等證明,表示為一家有制度的公司,是否免除工傷責任是不正確的見解。
從以上叁個臺商工傷事件案例來分析,我們的結論是企業要特別注重在事前的預防管理與事后的協商管理。
首先,人資主管對工傷保險的法律程式與實體內容要清楚,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中國大陸正式進入「法制管理」的維權時代,臺商對於勞動法律的規定,不能再漠 視,而是要以正面的心態面對各種法
律、法規的條文規范,并將法律的規定融入在企業的規章制度與組織文化裡面,作為未來員工管理的基礎。
接著,就事前的預防管理而言,企業的操作規程、標準作業程式、規章制度、崗位職責等制度息息相關,此乃企業的硬實力,然而要完滿執行硬實力則必須建立共識、專業的軟實力,諸如企業文化建設、領導統御、溝通談判技巧;就事后的協商管理而言,工傷發生以后的正確處理方式,除了遵守法律程式(硬實力)以外,注意勞資雙方在協商、等待期間的溝通與情緒管理(軟實力),往往一件勞動爭議會因為一時疏忽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問題就出現在溝通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