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最新稅法規定,海外所得在新臺幣100萬元以上,且包括臺灣本地收入在內的個人基本收入在新臺幣600萬元以上的臺灣居民,須被臺灣稅務局課海外個人所得稅。
2010年1月1日起,臺灣開始課征個人海外所得稅。根據規定,在臺灣境內外收入總和超過600萬元新臺幣的,海外所得要課稅,但「在臺灣居住未超過183天」及「戶籍遷出臺灣」的,則免征海外所得稅。
除了一般收入課稅外,對於利潤分配之規定,亦對在大陸有投資、涉及利潤分配的臺商及臺籍員工稅務規劃產生影響。
境內外收入達600萬元新臺幣要課稅
個人海外所得之范圍并不包括大陸地區,根據臺灣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海外所得系指,臺灣來源所得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來源所得以外之所得。
項目包括海外之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薪資所得、利息所得、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自力耕作、漁、牧、林、礦所得、財產交易所得、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予、退職所得及其他所得等。其中,申報戶全年海外所得達新臺幣100萬元者,其海外所得應全數計入基本所得額;全戶全年海外所得未達新臺幣100萬元者,海外所得無須計入基本所得額。
對個人所得徵稅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即海外所得在新臺幣100萬元以上,且包括臺灣本地收入在內的個人基本收入在新臺幣600萬元以上。
簡單來講,只要屬於「臺灣的經常居住者」范圍,就要被課征海外所得稅,如何界定「臺灣的經常居住者」?
臺灣財政機關官員解釋說,只要符合稅法中「在臺灣境內有住所,并經常居住臺灣境內者」,或「在臺灣境內無住所,而於一課稅年度內在臺灣境內居留合計滿183天」兩個條件之一,就算屬於臺灣境內居住者。對於第一項條件,只要臺灣保有戶籍,即在「經常居住」之范圍內。
戶籍遷出且未待滿183天,可免徵稅
目前在臺灣境外投資的臺商數目龐大,面對海外所得課稅新規定,如何應對?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為臺商支招:「臺商有兩個選擇,一是在臺灣居住不要超過183天,然后辦理戶籍遷出臺灣,當這兩個條件都具備,就可以免征境外所得課稅?!?/p>
也有不少臺商擔憂:「戶籍遷出是否意味著自動放棄臺灣籍?」其實存在認識誤區。根據當前臺灣戶籍管理規定,除了個人自己遷出戶籍外,只要離開臺灣超過兩年未入境,戶籍便會被戶政機關主動辦理遷出,但仍保有臺灣護照和臺灣身份證,只是不能再享有健保與投票權利,遷出的戶籍隨時都可以恢復。
臺商亦要注意的是,儘管一年內未在臺灣待滿183天,且已經辦理了戶籍遷出手續,可以免征個人海外所得,但還是要按規定課征20%臺灣境內所得稅。根據臺灣境內外個人收入額的不同,納稅基礎也不同。比如某些人適用40%的最低稅賦,某些人則需要把境外所得減去新臺幣600萬元的最低扣除額后,再乘以再乘以20%的稅率。
2010年起,臺灣居民由自己海外帳戶匯錢到同一名下的臺灣帳戶時,亦有可能會被查海外收入來源,所以要先證明2010年前在海外原本就有錢,有個人在海外的財力證明(存款);如果人在臺灣待未滿183天,且辦理戶籍遷出,則不須擔心,但若由其他人在境外匯給境內本人,則視為贈於,有可能要繳納10%的贈於稅。
建議重新規劃臺干薪資體系
臺灣2010年起開始徵收個人海外所得稅,臺商的稅務環境已經發生不少變化,除了臺商自身要做好財務規劃外,企業內聘請的臺籍干部薪水如何發放,也最好有所調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相關規定。
目前大陸的臺資企業在臺籍員工的薪資核發上,大多存有以下幾個問題,如臺灣核發薪資大陸無法認列成本造成大陸利潤虛多,多繳稅,影響「利潤中心」之推動;臺灣稅務局每年都要剔除在大陸工作的臺籍員工的薪資;同樣的,大陸稅務部門是否滿意臺籍員工申報外籍個人所得金額?如果將臺籍員工的薪水全部移往大陸發放,大陸外籍個人所得稅稅率高於臺灣,臺干亦要喪失臺灣退休金、勞保、健保等權利。
因此,臺商在規劃大陸臺籍員工薪資時,要先明白重點之處。
不管如何規劃,符合兩岸現有的稅法規定是必然的,臺籍員工的工作地點在大陸,儘量先滿足大陸稅務部門對外籍個人薪資申報的最低要求。不論是在臺灣還是大陸,應儘量爭取稅前列支;如果企業不在乎稅前列支,則可以通過財簽而稅簽不認的做法,規劃時則會簡單許多。而企業幫臺籍員工進行個人所得節稅規劃,亦能作為一種員工福利。
但須提醒企業的是,由於世界各地之個人所得稅率皆不同,長遠來看,薪資趨勢將會以「稅后薪資」為主,屆時員工對薪水的要求可能會提出其個人所得稅由企業負擔,而不計入其實發薪水內。
叁種規劃因應不同狀態
如何為臺籍員工規劃出最大利益的薪資體系,亦令不少企業十分苦惱。在現階段,根據不同的企業狀況,臺商不妨可以嘗試叁種規劃。
其一是如果兩岸都放薪資給臺籍員工的話,臺灣已開放陸資赴臺設點,可在不改變企業原本是由臺灣母公司透過境外設立大陸公司的架構情況下,只是由大陸公司在臺灣設立一個新的辦事處,將在大陸工作臺籍員工的「臺灣薪資」由原先臺灣母公司發放的方式,轉由回臺設立的辦事處發放。
嚴格講,臺籍員工在辦事處領到的薪水在大陸也須申報外籍個人所得稅,但這樣的好處是,透過合併報表,大陸公司便可以百分之百認列在臺灣所產生的費用,也可解決勞保、健保及退休金問題。況且辦事處只是費用中心,可以不用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因此可直接承租原先母公司所在的辦公室地點。
第二種規劃是將臺籍員工的薪資全部放在大陸發放。這種方式在財務核算上最為方便,但也有不少不利影響。因為這樣一來,員工必須放棄在臺灣的勞保、健保,而是自己解決這些費用,也將喪失退休金計算基礎,并且大陸外籍個人所得稅稅率較高,亦會造成臺籍員工實質收入減少的后果。
與前兩種規劃多少存在不足之處相比,第叁種方式即以境外子公司和大陸公司兩邊共同發放薪資的方式或許會更為有效,同時,這種方式也更適用於為員工進行大額獎金的個人所得規劃。
由於大陸目前僅開放香港為境外公司所在地,因此臺商可以將臺籍員工的薪資由大陸公司及其100%控股的香港公司同時發放??梢詮娀孟愀圩庸驹谛劫Y、獎金、紅利等方面的財務節稅規劃作用,并能充分利用網路銀行的便利性。
具體操作如左邊圖所示,一般臺商的架構是由母公司A通過境外公司B控股大陸公司C,在發放薪水時,由C在香港設立HK子公司,扣除在大陸領的薪資外,其餘都在HK子公司發放給員工。C可以傭金、權利金、勞務費等理由把錢匯往香港(須課不同稅率的稅)。須注意的是,在該種模式下,必須是境外子公司所發生的費用,大陸公司才能併表。
臺灣居民海外所得課稅QA
Q1:海外所得達100萬元(新臺幣,下同)者,海外所得是不是就必須繳納基本稅額?
A:不一定,首先要計算個人基本所得額是否超過600萬元。
Q2:基本所得額在600萬元以上者,是不是就必須繳納基本稅額?
A:不一定?;舅妙~超過600萬元者,先扣除600萬元后,再就其餘額按20%稅率計算基本稅額;算出基本稅額后,再與一般所得稅額作比較,如基本稅額超過一般所得稅額,該差額尚可以海外已納稅額扣抵;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小於上述差額時,始按不足扣抵數繳納基本稅額。
Q3:海外所得在海外繳納之所得稅可否全數扣抵基本稅額?
A: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有限額,其計算公式如下:
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限額=(基本稅額—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海外所得/基本所得額)
個人海外所得課征基本稅額計算
須同時符合下列四項要件:
海外所得≥100萬元新臺幣;
基本所得額>600萬元新臺幣;
基本稅額>一般所得稅額;
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基本稅額與一般所得稅額之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