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業青年為大陸13億人寫「家書」
在2008年之前,廖信忠只是一個普通的臺灣青年,從大學開始游歷大陸,經歷過感情上失利、工作中失業,與不少同輩一樣,日子過得平平淡淡。
但他慶倖在自己成長的30年裡,剛好趕上了臺灣社會變動最劇烈的30年:
1977年出生時,臺灣正處於被趕出聯合國后的「風雨飄搖」中;1984年,李登輝當選「副總統」,他剛好上小學;1989年蔣經國逝世的第二年秋天,他則升入國中;1993年,新國民黨聯線人士組建「新黨」,他進入淡江高中讀書;1998年,馬英九和陳水扁競選臺北市長時,他在成功嶺參加集訓。
而2008年臺灣大選中馬英九獲勝,陳水扁隨后鋃鐺入獄,廖信忠亦開始在網路論壇上發貼,介紹這30年變化下臺灣普通人的生活,在大陸掀起一股「臺灣熱」,一時間成為暢銷書籍的作者。
往返兩岸烙下「大陸情結」印記
在東吳大學讀大叁時,哲學專業的廖信忠報名參加學校與北京大學的暑期交流活動,從小一直深植「大陸廣大,神州壯美,但大陸人卻很可怕」宣傳教育的廖信忠回憶剛到大陸時,就被北京的現代化建設給「驚呆」了。
「以為就是胡同、故宮之類的,沒有想到北京發展得這麼好,有很多高樓大廈,那個時候開始對大陸有了新的認識,也開始關心大陸的新聞,以及大陸的新聞怎麼報導臺灣。」
出於對大陸的興趣,在那幾年他不斷往返大陸多次,到處走,到處看,并嘗試報考大陸學校的研究生,可惜后來并沒有考上,只好回到臺灣服兵役。
遭遇訊息不同欲傳達真實情況
在服完兩年兵役后,他又來大陸游玩了將近半年才回臺灣工作,直到2007年,揮舍不去的「大陸情結」趨使下,為了心儀的大陸女友,他索性來到上海的一家臺資零售企業,負責市場行銷工作。
「剛來的時候也跟一般臺灣人一樣,用一種俯視的角度看大陸。」但很快的,他開始糾正自己的態度,「后來覺得既然來了這個地方,就要了解并融入其中,跟這裡的人一樣生活。」
在他的朋友圈子中,臺灣朋友反而很少,大部分都是本地的朋友。「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很多叁教九流的朋友,從他們的生活中了解到蠻多大陸普通人的生活狀況,他們在想什麼,怎麼看待現在的大陸,怎麼看待臺灣,這些都增加了我的視野。」
之前臺灣對大陸的看法呈兩極化,媒體會報導上海陸家嘴很繁榮,很多沒有來過的臺灣人以為大陸就像陸家嘴那樣;也有新聞媒體報導一些負面的新聞,令一些臺灣人心有餘悸。
「在大陸的旅行過程中,學到也看到不少新東西。」他發現,大陸實在太大了,每個地方都不一樣,很難用一句話或一件事情來概括這片土地。「大陸對我來說還是一個謎,到過的地方越多,越覺得自己不了解大陸。」
大陸的不少媒體亦是直接拿臺灣合作媒體的新聞來播,「其實臺灣的媒體已經商業化、娛樂化,甚至有點惡趣化,政治也只占臺灣人生活很少的部分。」
因此來到大陸工作、生活后,廖信忠亦經常被人問起臺灣的事。「大家對真正的臺灣完全不了解,臺灣對大多數大陸朋友而言,往往只是個空洞的政治概念。」
問及一般身邊的朋友想了解臺灣什麼事情?他略帶抱不平的表示:「老實說大家并不關心政治的事情!」
他與朋友交流過程中發現,大陸朋友對臺灣會有文化上的想象,認為臺灣繼承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等,這并沒有錯,但他覺得應該要打破一些過分的「幻想」,「他們沒有想到臺灣也是有很急噪、急功近利的一面。」
「他們對臺灣會有美好的憧憬,很向往,因為大家接受最多是一些文化戲劇或電視上的訊息,以及政治新聞。臺灣在他們心裡其實是一個很虛幻的概念,最缺少生活化方面的印象。」這令他覺得有必要向大陸朋友傳達臺灣普通人的生活,令彼此可以換位思考。
講述30年臺灣普通人生活受熱捧
2007年6月回臺期間,廖信忠開始進行一些資料收集和人物訪談工作,尋訪隱藏在大事件背后的普通臺灣人,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及家人的經歷。
2008年,馬英九在大選中獲勝,兩岸關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行銷工作出身的他亦敏感的捕捉到臺灣會成為熱點的機會,選擇同年5月30日在大陸網路論壇「天涯社區」發表以《一個臺灣70后眼中的30年社會變遷》為題的帖子。
「我想寫這個系列很久了,但一直到馬英九就職后才寫,用了一些行銷手法來包裝標題、內容,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帖子,關注臺灣普通人的真正生活。」
帖子以一個平民的視角講述了30年政治巨變下,臺灣普通人自己的故事,幾月之內就受到數百萬「感同深受」的線民們的熱烈追捧,不少網友稱他為「忠哥」。
廖信忠亦不掩飾自己的「虛榮心」:「看到有讀者回帖,越來越多,就會很高興的繼續寫下去。而且關注的人多了后,我覺得我的人生就要改變了,所以也越寫越認真。」當時正處失業狀態的他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向網友講述那些年的故事。
在他的敘述中,以編年體的方式,「儘量選擇在這叁十年中對臺灣社會有廣闊影響的事件」,「眷村」、「戒嚴」、「江南案」、「美麗島事件」、「湯英伸殺人案」、「選舉」、「上海熱」以及「9#8226;21大地震」、「SARS」等大背景下的普通臺灣人生活一一呈現。
「我用了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可以淺顯易懂的向大陸朋友表述臺灣這叁十年來一般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正是這些最細微末節的生活化內容,才能夠引起彼此更多的共鳴。」
這種親切講故事的感覺,亦是他所追求的。「好像旁邊有一個失散多年的兄弟跟你在聊天,跟你家常裡短,好像他這幾十年遇到、看到什麼事,然后相聚的時候跟你講這幾十年他有什麼見聞。」
書籍熱銷期望更多不同聲音
帖子受到熱捧后不久,有超過30家出版商與他接洽出版實體書,幾經波折后,最終由由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與北京讀客圖書有限公司合作,將網路內容集結成書,於2009年11月出版《我們臺灣這些年》一書,目前售出近50萬冊,短短叁月內陸續登上不少圖書暢銷排行榜單。
半年時間裡,廖信忠依靠這一封被譽為寫給大陸13億人的「家書」,從「倒楣的失業男青年」變身成為暢銷書作者,「很多事情是以前沒有想到的,書本出來后,需要接受一些採訪,參加講座,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學習,逼我要去想更多的事情。」
在臺灣,有不少媒體亦有報導這樣一位在大陸走紅的無名小卒。「我媽媽在電視上看到我的報導后,打電話問我現在到底在干嘛,知道后又擔心我應酬時亂喝酒。」
廖信忠并不希望讀者看完這本書后,會認為「臺灣原來就是書中寫的這樣」,「現在介紹臺灣的書很多,但大部分都是討論一些很嚴肅的話題。我這本書寫得其實很淺顯,但也只是我的成長背景下所理解的臺灣,不是嚴謹的歷史,希望至少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有樂趣。」
他更希望不論是在網路上還是市面上,《我們臺灣這些年》都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的爭議性。「有更多的人來討論這本書,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意見都很歡迎,只有有爭議性,才能引發更多人對臺灣的好奇心,如果覺得對某些方面感興趣的話,他們可能會去找更多的相關資料來看,形成自己對臺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