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大陸臺商春節團拜暨聯誼餐會」2月22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馬英九不僅親臨參加,而且還如數家珍般地感謝大陸臺商過去一年來為臺灣做出的貢獻,并當著400多位大陸臺商的面,認真「解剖」自己。
馬英九說,今天要特別感謝各位過去一年當中對臺灣所做的貢獻,尤其是在八八水災時,各位捲起袖子,踴躍捐輸,讓災區許多民眾感到十分溫馨。
各位最關心經濟議題,臺灣從2009年10月就開始止跌回升,去年此時,正是臺灣經濟最糟糕的時候,下滑程度非常大。記得當時正好在發放消費券,每人3600元新臺幣,消費券的經濟效果如今已經發生,景氣逐漸回升。
看好臺灣經濟成長
2010年的經濟成長率,我們本來估計是正成長3.92,后來又上修到4.39,我們已將4.8做為今年經濟成長的奮斗目標。國際貨幣基金對於全球今年經濟成長,原估計是3.1,也調高到3.9,相信今年的表現會非常的好。
我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復甦?希望看到具有臺灣特色的經濟復甦。何謂具有臺灣特色?我認為有四點:第一個特色就是全民參與、全民分享的復甦,不是獨厚某一個部門或者產業,尤其它必須帶動高就業成長。
除了高就業成長的復甦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創新」,也就是臺灣不可能不改變自己的經濟結構。臺灣的對外貿易,出口加進口是GDP的1.39倍,光出口就占GDP的64%,因此全球經濟一有風吹草動,臺灣馬上就受到很大的影響。
經濟發展四原則
創新是我們產業非常重要的一環,政府馬上就要推出「產業創新條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統產業也好、中小企業也好,只要符合條件僱用勞工,不讓勞工失業,政府將補助每一位勞工每月1萬元新臺幣,補助6個月,但6個月后怎麼辦呢?6個月后景氣變得更好,勞工被留任的機會就變得非常大,我提出的「立即上工計畫」有88%留用率,這樣就可以帶動更多的就業,所以創新與就業又合在一起了,而這創新不限於高科技,也包括農業創新。
所以,第一、要增加就業,第二要鼓勵創新,第叁要節能減碳。臺灣在過去兩年當中,節能減碳有相當成果,尤其在省電方面。臺灣的人口為2300萬,占全球約千分之叁, 全球有68億人,在我們上任之前,臺灣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將近1%,臺灣的排放量是全球第22名,以個人平均來論,我們排放量是第18名,在這方面的紀錄不怎麼特別令人感到光榮,尤其能源使用效率在我們上任前8年下降了8%,我們做了1年多,就節省電63億度(2009年底數字),63億度電就是臺南市加臺南縣187萬人兩年的住宅用電量,這個省下來的數字,就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4%左右。
各位,我們并非只是喊口號,要別人節能減碳,自己卻拼命排放碳,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臺灣如果再這樣下去,將來海水淹起來,臺灣可能有很大部分沒有了,這不是危言聳聽,真的是一個可能在未來發生的災難,如果不快一點有警覺的話,就很可能會出大問題。
第四個,就是臺灣必須參加區域經濟整合的措施,各位可能知道,在2000年到2008年,亞洲地區自由貿易協定(FTA)增加的非常多,2000年只有3個,2009年到達58個,增加了19倍,其中沒有參加的就只剩下臺灣和北韓。我在2008年競選的時候提出臺灣的經濟大戰略,就是12個字:第一、壯大臺灣;第二、連結兩岸;第叁、佈局全球。壯大臺灣就要照我們剛剛講的,透過臺灣的擴大內需、對外貿易的增加,把臺灣的失業減少、把所得增加,來壯大臺灣,這樣才能增加臺灣的競爭力,所以我們一定要趕快解決這個問題,可是解決這個問題不能不先考慮到中國大陸,因為他是我們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們2009年和中國大陸有1000億左右的貿易,前年是1300億,量大到不可能沒有制度化的機制來解決雙方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問題的根源做起,我們不和中國大陸簽,別的國家就可能不會和我們簽。
必須面對大陸發展
過去,我們的外交政策是「烽火外交」,處處和中國大陸對抗,處處點燃烽火,但我上任后就改變,首先改善和大陸的關係,然后恢復協商,江(丙坤)董事長已和對岸簽署了12個協議,達成1個共識,使得海峽兩岸出現和平曙光。最近,歐盟希望和臺灣洽簽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TEM(Trade Enhancement Measure),這些國家愿意和臺灣交往,因為他們覺得臺灣和以前不一樣了,不再是麻煩製造者,而變成和平締造者,而且,愿意透過兩岸關係的改善,把自己變成區域的跳板,這一點在臺灣的美國商會、歐洲商會、日本工商會都非常支持我們和中國大陸簽「兩岸經濟協議」。而且,根據學者調查,簽訂ECFA后,1000多家外商都愿意增加在臺投資,也認為其他的外商會更有興趣到臺灣,因為「兩岸經濟協議」主要內容就是「一幫、二不、叁要」。「一幫」就是「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臺灣競爭力」;「二不」是「不開放大陸勞工來臺、不增加大陸農產品進口」,由大陸進口的農產品現在有1415項,2000年前國民黨執政時期開放470多項,民進黨執政后開放936項,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兩倍,占開放項目的叁分之二。我上任后,開放項目就維持1415項,20個月以來沒有新的增加,而且我也不預備增加;「叁要」是「要關稅減免、要投資保障、要保護智慧財產」,這都是要幫助臺灣發展很重要的手段,也是「兩岸經濟協議」重要的內涵。
ECFA對臺灣很重要
幫助人民做生意有什麼好處呢?幫助人民做生意的結果,臺商出口到大陸會增加,外商愿意來臺投資,臺灣就業機會就會增加。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如果簽了「兩岸經濟協議」(ECFA),長期而言,臺灣會增加26萬個工作機會,若不簽,就會有很多失業。前年兩岸間1300億美元對大陸貿易額,我們賣到大陸約1000億,大陸賣過來約325億,我們到大陸的貨物要繳9%的關稅,大陸的貨物過來只要繳4%的關稅,因為我們減免關稅做得比他們更多、更積極,所以,我們付給中國大陸的關稅大約是90億,他付給我們的大概是13億。
ECFA是非常重要的,它對臺商有利,對外商也有利,如果ECFA能做成的話,我們比較有條件把臺灣打造成我們競選時所提的叁大目標:第一「全球創新中心」、第二「亞太經貿樞紐」、第叁「臺商營運總部及外商區域營運總部」,這個條件我們可以創造出來,而且已經在成形當中。
各位可能不知道,印度有100萬人在美國工作,他們到美國去最好的作法,就是坐飛機到臺北轉機,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區域樞紐。所以我們今天在經濟戰略上就要把臺灣變得更靈活、更開放,只有靈活、開放才能救臺灣。臺灣在歷史上凡是開放的時候都是興旺,凡是閉鎖的時候都是萎縮,這在歷史上斑斑可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與中國大陸簽「兩岸經濟協議」(ECFA)絕對有必要,而且要快。
政府已備萬全之策
但是有人憂慮,只講好的不講壞的,簽了后確實會有傷害,全世界沒有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只對單方面有利,一定是我們有拿、也要給(give and take),必須要平衡。會有些產業受影響,剛才講的毛巾業、寢具業、部分紡織業、磁磚業,都會受影響。沒關係,我們政府已有規劃,10年編950億新臺幣,看受到影響的程度,如果有威脅時我們做振興輔導,幫助企業增強競爭力;如果已開始有威脅了,開始用調整體質,幫助產業因應危機;最后如果真的造成損害,則提供損害救濟,我們會地毯式向民眾宣導,讓他們知道那些可獲利、那些可能會受害,受害的政府會幫助渡過難關。
如果這項產業承受不了,我們可以暫時不開放,或是增加緩衝期,非開放不可時,我們想辦法調整你的體質,幫助你渡過難關,必要時可以給你損害救濟,經濟主管部門已有一套做法。所以這個工作是非做不可的,而且做了之后對臺灣是有益的。如果不做的話,到時候就看著臺灣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一個一個地萎縮。現在臺灣在美國、日本、大陸及東南亞國協的市場都在萎縮,如果再不奮發振作、力爭上游,將來真的很危險。
今天我就是要創造一個機會,讓臺灣人在國際間不但生存發展且受到尊敬,這是我的目標。所以今天為了臺商、為了全體民眾,非要做不可,該做的事就要做,這叫做魄力!而且我相信慢慢大家會了解,有人說馬英九就是傾中,我不傾中,我只愛臺,因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把臺灣生存發展的機會創造出來,我們不能讓臺灣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復甦訂下四個目標: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第一步跟大陸簽經濟協議,稱為ECFA。
「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還有人會問,只跟大陸簽,是不是將來就向大陸傾斜?將來怎麼辦?我們原來與別的國家和地區也談過,別的國家和地區都不肯,跟新加坡談了半天后來也胎死腹中,所以我們重新調整策略,先跟大陸談,只要跟大陸談出結果,其他國家和地區就比較有意愿。要洽簽,就要找主要貿易伙伴(major trading partner)才有用,所以這方面邏輯上沒有問題。怎麼樣讓民眾能夠更了解,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 「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一定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到最高,尤其是中低收入、中小企業與中南部,這是我們重視的重點。所以我們也希望在場的政府官員,大家要撩落去,一起到鄉下去講、說明,讓大家能夠了解,政府現在做的是為大家的利益著想,而且看的不是這一兩年,看的是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惟有這樣,臺灣才會有前途。現在臺灣的經濟情況已逐漸改善中,抓住復甦的良機,我們希望能夠一飛衝天、鵬程萬裡。所以四個重點:第一,要打造一個具有臺灣特色的復甦,它的特色就是要高就業成長;第二要能夠創新,不論是哪一個行業;第叁要注意節能減碳、綠色經濟;第四一定要參加區域經濟的整合。這個能夠做好,我相信我們的經濟前景非常旺盛、非常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