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20世紀最影響人們生活的發明之一,就是即食面。即食面的發明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提倡時間就是金錢,講究拼搏競爭的現代,即食面以它的快捷便利價廉包括口感良好很快被大眾所接受。香港曾做過一個調查:離開本土的香港人最懷念的香港食物中,魚蛋、奶茶、燒臘和公仔碗面高居榜首。可見,即食面雖然是日本的發明,但也成港人喜愛的食品之一。
想當年日本的“出前一丁”首次在香港露面,五包裝要售30港元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六七十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起飛,市場勞動力奇缺,乃至大量主婦都投入到勞動大軍中。即食面的方便、快捷、科學的優越性即刻體現出來。很快,香港本地也研制出即食面,價錢自然比日產的便宜多了,因商標有一個人形圖案,廣東話稱人形為“公仔”,因而香港人稱即食面為“公仔面”。
廣東人講究吃天下聞名。廣東籍占絕大多數的香港人,自然也不例外。即食面和雪茄煙一樣,聞起來比吃起來香,但是作為面的澆頭,盡管名稱繁多,有濃湯排骨面、鮮蝦海鮮面、牛肉面、雞肉面等,但事實上僅靠一包湯料做主角,味道還是單調。聰明的香港人就用傳統的口味將源自東洋的即食面改造成符合香港人口味,卻又具備快速和方便的特點。筆者在香港居住時,有時一個人懶得舉炊,就常吃速食面。最簡單的做法是煎一個荷包蛋和一塊午餐肉做面澆,然后開一罐“史云生雞湯”做湯底,將其煮沸澆在即食面里,再把荷包蛋和午餐肉加上去,有時再洗幾棵菜心汆熟加進去。不消5分鐘一碗熱騰騰、色香味俱全的面條就做成了。回上海后,一日三餐自有保姆精心打理,按說根本用不著再吃即食面了,但仍會時不時給自己下一碗即食面解饞。
前不久看到一份資料,才知道即食面內鈉含量很高,一杯即食面的鈉含量幾乎有可能超出每日人體所需量的上限。若長期攝取過量鈉,可能會導致高血壓。市場上有一種迷你型的杯面,分量是一般杯面的一半。不要以為這種小杯無妨,如若饑餓的時候吃一杯便會不知不覺攝入很多鈉,所以越是迷你杯的即食面,越應控制食用。
即食面中的鈉主要來自于湯料,所以最好不要喝里面的湯,或在煮面時盡量少用湯包調味料。即食面脂肪含量也較高,很容易讓人增加體重。因為即食面都是經油炸過的,棕櫚油、牛油、豬油等含量相當高使得其飽和脂肪含量甚高,一碗高熱量的即食面相當于兩碗白米飯。其中棕櫚油是一種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植物油,其飽和脂肪約占總脂肪量的一半。因而,別以為植物油無礙健康,過量的植物油一樣會產生脂肪。即食面的調味料(醬料包)也含大量的脂肪。
而今提倡慢生活,我們不妨還是回到傳統的粉面吃食,如烏冬面、米粉、通心粉、切面等,加上白灼蔬菜、荷包蛋,再燉一鍋骨頭湯做湯底,稍許花一點時間,便可享用低脂低鈉又營養均衡的可口湯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