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是指將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或者將賓館、酒樓的剩飯、剩菜(通稱泔水)經過簡單加工、提煉出的油,或指重復使用于油炸食品的油。常被當作劣質油的通稱。
地溝油,一聽這名字就令人作嘔,況且這種油的加工過程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據實驗測定,地溝油的酸敗指標遠遠超出國家規定。一旦食用,則會破壞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長期攝入,人們將出現體重減輕和發育障礙,易患腹瀉和腸炎,并有肝、心和腎腫大以及脂肪肝等病變。地溝油中所含的黃曲霉毒素,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食用這種油不僅易使人發生肝癌,其他器官也易發生腫瘤,如胃腺癌、腎癌、直腸癌、卵巢癌等。既如此,這種地溝油為何還會走上人們的餐桌呢?
早在2002年,國家衛生、工商、環保、城建等四部門就聯合頒布了廢棄食用油(包含地溝油)管理規定,明令禁止廢棄食用油(包含地溝油)進入餐飲環節。2009年新頒布的《食品安全法》中第85條也對生產經營油脂酸敗食品者,作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但由于地溝油回收利潤非常誘人,致使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有資料顯示,從餐飲業的餐廚垃圾中提煉1噸地溝油,成本僅300元左右,按照食用油銷售,利潤翻番。更讓人震驚的是,不少城市地溝油的地下加工已形成了定時收集、提煉加工、儲存、運輸、勾兌、配送、批零兼營等完整嚴密的產業鏈。有些甚至在飯店餐館里回收的地溝油中調些香精,接著貼上花生油標簽,這種劣質花生油有霉味、氧化味等刺鼻氣味。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上百萬噸。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一個人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
地溝油與三聚氰胺、蘇丹紅、毒大米、紅心雞蛋、毒豇豆等相比,其危害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必須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嚴厲查處,全面圍剿。為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10年3月18日下發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監管部門迅速組織對餐飲服務單位食用油脂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查進貨查驗記錄及索證索票制度落實情況。同時,要求各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及時對舉報線索進行核實,如發現餐飲服務單位采購的食用油脂來源不明,或者采購和使用地溝油的,監督餐飲服務單位立即停止使用并銷毀,同時依法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吊銷餐飲服務許可證。同時,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10年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大對餐廚垃圾和廢棄食用油脂處理的監督檢查。
地溝油流入餐飲環節是毒品,而在其他方面卻是財富。在工業上可用于制作硬脂酸、脂肪酸,是生產橡膠、肥皂、化妝品的重要原料,還可用來生產生物柴油。經過處理后的地溝油,也可以成為有機飼料和有機肥料的主要成分。假如對一年300萬噸地溝油的泔腳任其流失,不但是巨大的浪費,同時也會變為一個巨大的污染源,流到江河中將造成嚴重的富營養化,帶來生態災難。
由此可以看出,地溝油流入餐飲環節,走向人們的餐桌,并非提煉加工地溝油之錯,而是對資源利用的錯位。圍剿地溝油,我們決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因為這僅靠有關部門的嚴查嚴打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對地溝油的收購、存儲、運輸、加工、再生利用等作出詳細具體的規定,并認真執行。這樣既能使加工業有利潤,變廢為寶;又能凈化餐飲市場,促進食品安全,消費者免受其害;還能保持清潔衛生,減輕環境污染,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