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著名肝腫瘤內科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
膽囊,在腹腔的右上方,懸吊于肝臟之下,約雞蛋大小,是貯存膽汁的倉庫。肝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幫助消化食物,分泌膽汁便是實現這一功能的重要措施。
肝細胞晝夜不停產生膽汁,膽汁如涓涓細流,不斷流入十二指腸之中。如果此時未有脂肪吃進來,這些膽汁便英雄無用武之地,被白白浪費掉,而如果有大量的脂肪攝入,肝細胞分泌的膽汁一時又供不應求。顯而易見,這里缺少的是一個能貯存膽汁的倉庫。不過,造物主已經有了安排,在總肝管與總膽管相交之處設計了一個膽囊。膽汁先被貯存于此,一些含脂肪的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十二指腸便會分泌一種名為“膽囊收縮素”的物質,即能使膽囊收縮的因素。膽囊一收縮,膽汁便被排到十二指腸中去,與脂肪食物會合,開始了消化脂肪的過程。這一系列的過程,幾乎天衣無縫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進行著。
人的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這些細菌通常并不能逆流而上進入膽囊。但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比如人體抵抗力下降、膽汁分泌過少、十二指腸細菌量過大、細菌毒性過強等等,細菌便有可能進入膽囊,形成膽囊炎。膽囊發炎后的炎性分泌物與膽汁中的如膽色素、膽固醇等結合還可能形成膽結石。膽結石又能妨礙膽囊的收縮,進而加重膽囊炎。故膽囊炎、膽結石往往并存,而且狼狽為奸。膽結石若在膽囊中,可以毫無癥狀,但若在膽囊頸部、膽囊管或總膽管中移動則可能導致膽絞痛發作,若造成總膽管阻塞則必定會出現黃疸。可見膽囊炎、膽結石引起腹痛并不干脂肪什么事。但是,吃了含脂肪的食物會使膽囊炎發作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膽囊發炎時,膽囊壁上會有許多炎性滲出物,這些物質會使膽囊壁與周圍形成黏連。如果膽囊炎反復發作,那么膽囊壁就和周圍的組織黏在一塊兒了。當吃了脂肪類的食物,膽囊收縮時便會引起牽扯性的疼痛。當然,若是有結石在膽囊管或總膽管中,也可因進食脂肪性食物后大量膽汁排出時推動結石移動而致膽絞痛發作。所以進食脂肪性食物并不會使膽囊炎發作,而只是使疼痛發作而已。當然事情并非如此輕松,疼痛難忍的結果,讓所有的膽囊炎、膽石癥病人視脂肪食物為大敵,而且口口相傳:“不能吃油”!
如今體格檢查盛行,超聲波查出大量的無癥狀膽囊炎、膽囊內小結石。結果這些人也被告知:不能吃油!當然,少吃點油可以減少脂肪代謝紊亂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不過,脂肪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長期絕對忌食脂肪食物的結果,必定導致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嚴重缺乏,以致新陳代謝紊亂、抵抗力下降。其實像這種無癥狀膽囊炎、膽結石與脂肪飲食無關,因為它們并沒有造成膽囊壁與周圍的黏連,膽石也不在膽囊管、總膽管中,完全不必杞人憂天,擔心進食脂肪飲食誘發疼痛。
事實上,進食些脂肪性食物可以促使膽囊時常收縮,膽汁得以常常更新。所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膽汁成為流動之水,自然有利于膽囊炎癥的消退,甚至有利于膽囊中小型結石的排出。臨床醫生給膽囊炎、膽結石病人服用的“利膽藥”,也只不過希望病人肝臟能多分泌點膽汁,對膽道系統多點沖刷作用而已。
所以,膽囊炎、膽結石的病人不妨吃點脂肪性食物試試。
世間事皆需分別對待,膽囊炎、膽結石患者需不需要禁忌脂肪食物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