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性反腐的途徑主要體現在,如何讓公民能夠在選任和罷免官員方面有更大的權利,建立一個更富于獨立性的司法體系,還有讓新聞傳媒更不受干預地監督公權力的行使過程
韓峰“日記門”已聚熱議。身為國家公務人員,韓峰理應接受全方位的監督。其日記內容之火爆程度,勾起公眾對官場腐敗的憤怒。他們在網絡發表意見,強烈呼吁對事件的調查和處理。更有網民啟動“人肉搜索”,在網絡上發出日記中涉及的諸人的照片。這些照片或真或假,但無疑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壓力。
監督是公民的權利;反腐是時代的主題。既如此,對于“日記門”事件就應該抓住不放,窮追猛打,直到真相大白,正義實現。不過,也許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個中曲折,相關必要的法律界限需要加以厘清。
首先值得警惕的是日記的泄露方式。記錄私人事項的日記本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除非作者自愿,或者事關重大公共利益并經嚴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公開。其他任何未經作者許可的公開都屬于侵權行為。即便是一名官員,即使日記內容涉及到腐敗或其他不當行為,他人亦無權公之于眾。反腐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正當的目標需要有正當的手段;正如“打黑”也不能使用非法手段,否則就變為“黑打”。假如我們對于侵犯隱私權的行為熟視無睹,甚至鼓勵縱容,結果必然是整個社會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或有論者提及,事關公共利益,官員隱私權應受必要之限制。過去在涉及公眾人物權利保護的時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判決中發展出來的某些學說——尤其是“《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中對公眾人物權利的限制——也曾在國內學界廣泛討論。當媒體刊登批評公眾人物的言論時,公眾人物在起訴時須舉證證明媒體存在著“直接惡意”,即媒體明知相關信息為虛假卻仍然堅持發表。此外,法院判決也努力為新聞自由拓展疆域,認為新聞的存在價值在于為公眾提供最新信息,而求快與準確之間存在內在矛盾,要求媒體又快又準確無誤,那么新聞就會喪失其生存空間。由于美國實行判例法,因此該判決就具有了約束此后類似案件的法律效力。
但與上述情況不同,韓峰日記由匿名者發布,他(或她)如何獲得這份日記,我們并不知情。如若盜取而得,那么顯而易見是違法行為。這種惡意侵權甚至犯罪行為絕對不能因為客觀上揭露了官員腐敗而獲得正當性。況且,發布出來的文件是否經過篡改亦未可知。
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日記涉及的其他人士,例如被指與韓峰發生不正當關系的女性,她們的權利狀態令人憂慮。日記描述是否屬實尚難確定,假如發布者有所涂改,那么她們又如何能夠洗白自己?退一步說,即使她們與韓峰發生不正當關系,亦屬自愿行為,他人將此種信息匿名發布,也是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考慮到男女之事本身的隱秘性,以及特別容易陷當事人于百口莫辯困境的特點,在看到此類指控時,我們實在要保持一分警惕心。在不明真相者群起狂歡的間歇,我們聽得見蒙冤受屈者的哭泣聲。
需要指出,這樣的說法并非袒護涉嫌腐敗的官員,目前更為迫切的是,如何尋求更有效的制度性機制以防范官場腐敗。實際上,依靠這種網絡宣泄來監督官員、遏制腐敗,本身只具有一種小概率的功效,而且往往是“蒼蠅”被打,“老虎”無虞。制度性的途徑主要體現在,如何讓公民能夠在選任和罷免官員方面有更大的權力,建立一個更富于獨立性的司法體系,還有讓新聞傳媒更不受干預地監督公權力的行使過程。其中道理并不復雜。
據普魯塔克記載,雅典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甫入政壇,生活方式就為之一變,他“強迫自己過另一種生活。人們只能在城里惟一一條道路上見到他,這是通往廣場和參政院的那條街。他謝絕所有赴宴邀請,不參加任何朋友和同事之間舉行的這類聚會,以致在他漫長的政治生涯中,他從未到任何一位朋友家吃過飯,赴他堂兄厄里普托雷莫斯的婚宴除外”。
依照民主制度的基本邏輯,一個國家的官員——主要是政務官以及立法官員——照例應該由國民選舉產生,并受到國民的監督。當官員違反國民信賴為不當之事項或能力難以勝任所擔任職務時,民主制度提供必要的途徑對之加以告誡或罷免。從最早的民主國家雅典開始,國民監督對于官員行為的約束效果就已十分明顯。
假使韓峰日記屬實,這位處級干部與伯里克利這位國家領導人各自行為相比,其間差異判若云泥。在韓峰日記的平淡敘述中,官場真實生態觸目驚心,其中灰色問題種種,官場“潛規則”貫通表里;而如果不是民眾握有官員選任與彈劾大權,伯里克利或不致檢點自律以至苛刻如此。
至于獨立司法的價值,主要在于對官員權力的更有效監督。按照中國憲法,檢察機關行使獨立的檢察權,其中包括對于官員行為實施獨立監督和調查的權力。但由于人事、財政均受制于同級黨政,加之對黨政官員的調查權受到嚴格限制,檢察機關在遏制官場腐敗上的作用基本失靈,監督低效以致失效。
非獨檢察機關如此,法院也不例外。大凡涉及官員腐敗的案件,法院判決難以獨立。為什么眾多官員的腐敗行為延續長久?比如成克杰案,據法院認定,其腐敗行徑從廣西直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任上,假如有獨立的司法監督和處罰,其何至于貪腐十余年,又何至于最終被判死刑?
最后事涉新聞自由。從法治國家的情況來看,對官員行為施加最無微不至監督的,乃是大眾傳媒,包括那些格調不高的小報。幾任美國總統都曾感嘆說白宮是一座玻璃房子,是什么讓總統的官邸透明化?正是那些無孔不入的媒體。雖然新聞自由也會帶來某些負面的影響,不過總體而言,自由的媒體還是令官員不得不小心翼翼,無論是行賄受賄,還是貪戀女色。反過來說,這豈非是對官員們最好的保護?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