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公司或政府,當支出大于收入時,無論固定匯率還是靈活匯率都無法掩藏其債務,真相終會被公眾發現
貨幣一般有三種基本職能: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備。當我們談論匯率時,其實是指國內貨幣與一種基準貨幣的價值之比。
我們一般使用美元作為基準貨幣,因為美元是全世界最廣泛使用的儲備貨幣,占全球外匯交易和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二;且相對其他貨幣,美元價值更為穩定。
但是,隨著美國不可持續的經常賬戶赤字和不斷增長的外債,美元面臨結構性貶值風險,這使全球范圍內的不確定性增加。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所有的匯率都是相對值,不是絕對值。匯率的值并不是基于實物,而是相對其他紙幣的價格計算出來的。
如果我們用金屬作為標準,例如黃金,當全球對流動性的需求增加,而黃金供應量卻不能相應增長時,就會發生通貨緊縮。而且金本位過于嚴格,因為所有的貨幣都和黃金掛鉤,當一國有財政或貿易赤字時,就有相應量的黃金流出政府或國內。
用紙幣的優勢在于,貨幣的供應可以根據國內或全球的需求調整。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貨膨脹本質上是貨幣問題,由于發行貨幣太多而導致。貨幣增發的渠道有財政赤字的擴大、銀行信貸的增加和國外資金的流入三種。
你可以開動印鈔機發行國內貨幣,但是你不能印外幣。換言之,你可以通過印鈔票讓國民承受通脹稅,但是外國投資者可以抽走資金避免貨幣貶值。外國投資者一旦停止投資和借款,你就將陷入財政危機或貨幣危機。
貨幣政策的底線是,在長期內,你的支出不能超過你的收入。因此,傳統的經濟學家認為,靈活的匯率政策可以減少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的代價,從而可以用這種簡單的方法解決赤字問題。靈活匯率制度下,每天的匯率波動實際上有助于國內商品的價格調整,但是最終,你總會依賴于用改變匯率的手段解決過度消費的問題。
這正是希臘悲劇的原因所在。希臘是歐元區成員國,必須遵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條約要求成員國停止印發過多貨幣,以確保歐元的價值穩定。條約規定,區內各國必須將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將國債與GDP的比率保持在60%以下。
希臘在2009年的財政赤字是GDP的12.7%,國債目前達到GDP的120%。過去十多年中,它們用各種手段隱瞞赤字,包括和投行做掉期交易。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投行在日本用高超的手法,幫助日本企業和銀行掩藏他們的損失。今天,它們已大膽到幫助政府“美化”財政數字。
對于公司或政府,當支出大于收入時,無論固定匯率還是靈活匯率都無法掩藏它的債務,真相終會被公眾發現。在固定匯率下,因為要執行嚴格的規定,所以債務會很快顯現出來。靈活的匯率制度試圖用弱勢貨幣鼓勵出口。但是如果政府通過發行貨幣以促進出口,那么外國投資者遲早會停止投資或借貸。
希臘原以為,由于身處歐元區,其他歐洲國家會援助它,即幫忙償付希臘的過度消費。但是希臘不能讓歐元貶值,所以必須調整財政或就業政策。那么,固定匯率就最終迫使希臘進行結構性調整,因為歐洲國家把這種調整作為援助希臘的前提條件。
不能認為匯率只是雙邊的,即貨幣A與貨幣B之間的關系。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東亞國家的貨幣基本上是以美元為基準,有些是固定匯率,有些是浮動匯率。然而,各種貨幣之間都有某種比率。
例如,1997年危機之前,馬來西亞的林吉特與美元的匯率大約是2.5林吉特換1美元,同時1美元可以換25泰銖、25菲律賓比索和25臺幣。可見,林吉特與這些亞洲貨幣的匯率大約是1∶10。這使東亞各國之間的貿易非常方便。每家央行都知道,如果貨幣的匯率相對美元和鄰國有變動,那么就會帶來貿易競爭的問題。
亞洲的貨幣格局可以形容為“互相跳著華爾茲”,這種格局根本上是由亞洲全球供應鏈形成的,除非遇到嚴重危機,否則是比較穩定的。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當大多數貨幣都采用浮動匯率時,亞洲又出現了這種格局,因為亞洲作為全球的供應鏈,要求各國間的匯率保持競爭性的穩定。
總而言之,匯率根本上反映了實體經濟的強弱。你可以用浮動匯率演奏短暫的爵士樂,但是如果你過度消費,最終還是要償還的?!?/p>
作者為中國銀監會首席咨詢顧問和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和馬來西亞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