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藥品價格已經不止一次,但老百姓總會有一個疑問:究竟是不是越新生產出的藥品就越好?越昂貴的藥品就越讓人放心?其實,這幾乎是所有人的疑惑,無論國內還是國外。
貴的就是好的?
以美國為例。其實美國的藥廠的生意人非常了解客戶的心理,美國普通大眾在心理上和中國老百姓十分相似:東西越貴越好。因此有的藥廠在產品初放市場時,把價格抬得高高的,反而比低價格藥品更容易銷售。為了限制藥廠的過度膨脹,保險公司和聯邦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宣傳方面做得相當好。很多人都會不斷接到保險公司的藥品宣傳,解釋新上市的“品牌藥品”(Brand-NameDrug)和“通用藥品”(GenericDrug)的區別,而FDA在官方網站上有詳細宣傳,告誡民眾切勿被價格所迷惑。
“品牌藥品”按照一個月的用量,價格是71美元/31天,同樣31天用量,“通用藥品”只花費22美元/31天。
療效沒啥區別
“品牌藥品”通常指的是藥品的商品名,這個商品名是藥廠獨家享有的,擁有專利,別的廠家無權出售。價格自然也是“獨家”的。比如退燒藥Tylenol,商品名中文叫“泰諾”或者“普拿疼”。
“通用藥品”指的是藥品的化學名,是藥物關鍵作用,治病時起到主要療效的活性成分,價格低廉是因為專利權到期作廢,所有的廠家都平等坐擁銷售權,價格立刻降下來。“泰諾”/“普拿疼”的化學名則是:對乙酰氨基酚。
實際上,“品牌藥品”在藥物作用活性成分上和“通用藥品”的活性化學成分是一樣的,甚至很多新藥都是對“舊藥品”、“通用藥品”的化學成分照抄不誤,區別在于一些非活性添加劑,以及藥物形狀顏色,劑型(如片劑,膠囊,混懸液區別)等等,這是因為美國的“商標法”規定品牌藥品如果具備所謂“品牌”條件,必須和“通用藥品”有所區分。
貴就貴在專利上
FDA告誡大家,“通用藥品”必須和“品牌藥品”同樣有效,安全。價格區別不在于其中重要的化學成分和藥效,在于“品牌藥品”擁有專利權,而且在投放市場時要花費相當的研究、宣傳費用。藥品的專利權可以長達20年。現今美國市場上50%藥品是“通用藥品”。“通用藥品”的價格通常比“品牌藥品”低很多,至少30%。
基本藥物都是“通用藥品”
國內的基本藥物目錄都是所謂的“通用藥品”,這對藥品價格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但政府單方面努力還不夠,包括醫院,醫生,藥品公司,一定要轉變病人的消費觀念,讓病人了解自己花“小錢”到底“值不值”,特別是病人及家屬千萬不要迷信新出產,新投放市場的昂貴“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