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用的治療糖尿病藥物,主要有胰島素類和口服降血糖藥兩大類。其中口服降血糖藥物根據其降血糖作用機制與特點的不同,又分為多類。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應該選擇哪種藥物為好呢?
口服降糖藥:我只是個“導演”
口服降血糖藥主要用于治療2型(輕型)糖尿病,其中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瑞格列那是通過促進胰腺分泌胰島素,增加體內胰島素的數量。羅格列酮是通過增強機體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以充分發揮胰島素的潛能,相對提高胰島素的質量。也就是說它們本身都不是直接調節糖代謝,而是依靠胰島素發揮其降血糖作用。這些藥物主要起“導演”作用,讓胰島素這位“演員”登臺表演,親自指揮糖代謝。
胰島素:該出手時再出手
胰島素對1型(重型)和2型(輕型)糖尿病均有良好的療效,故被加冕授予降血糖藥物中的一張“王牌”,成了治療糖尿病藥物中的“老大”。那么,既然有了治療糖尿病的“王牌”藥物,是否就能夠真正根治糖尿病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胰島素不能恢復胰島的功能,故對糖尿病無根治作用。另外,胰島素在應用過程中,病人體內可產生一種抗胰島素的抗體,或使胰島素受體數量下調,這樣久而久之則可使胰島素的療效逐漸降低直至喪失,我們稱之為產生了耐受性,此時若想獲得胰島素原先的療效,只好再增加胰島素藥物的劑量,但任何藥物的劑量都不是無限制增加的,它都有一個極限(稱為極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最大治療量,而此時的劑量就不能再加了。由此可知,胰島素雖然是治療糖尿病藥物中的“老大”,但是不能“想出手時就出手”,而是“該出手時才出手”。
那么何時出手最合適呢?當然是在最需要的關鍵時刻出手才最為精彩。一般來說,胰島素出手的時機是:1型糖尿病;當飲食療法與口服降血糖藥治療無效的2型糖尿病;糖尿病繼發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等各種急性或嚴重并發癥;糖尿病合并嚴重感染或糖尿病患者處于妊娠、創傷、手術等各種狀態時。
選擇藥物因人而異
糖尿病是由輕向重緩慢發展逐步形成的。發病的早期,應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加體力活動,控制飲食為主,若難以控制血糖的穩定,則可選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如果雖然血糖明顯升高,但仍屬于2型糖尿病,肥胖體型的糖尿病患者可選用甲福明,阿卡波糖、羅格列酮等,盡量少用磺酰脲類,否則易加重胰島素抵抗,而形成惡性循環。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選用磺酰脲類,如果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可加用甲福明或阿卡波糖,如果經以上治療措施仍不能達到理想的療效,則說明其癥狀較為嚴重,一般是1型糖尿病,此時所有的口服降血糖藥物均已不起作用,只好亮出胰島素這張“王牌”,來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