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著的時候卻總是頗吃苦頭的跑來跑去,雖然曾經貴為魯國的警視總監,而又立刻下野,失業了;并且為權臣所輕蔑,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為暴民所包圍,餓扁了肚子。這些倒霉事擱一般人心理早承受不了了,可孔子非但沒得憂郁癥,反而活得健健康康、快快樂樂,這是為什么呢?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說:孔子生當亂世,不管遭遇如何變化,始終心理平衡。面對落差,他信仰堅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面對誘惑,他操守堅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自我評價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生活的時代,貧富差距不小,但孔子從不諱言財富。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看來,只要收入好,他對工種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他從不以富貴為人生最高目標,不以奢侈享受為幸福生活,從不因生活的困頓而影響自己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不患抑郁癥,是因為他把信仰表現在行為上,把操守表現在實踐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這恐怕是當代人最缺乏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