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北人喜面,南人喜米。但現代社會人們工作忙碌時間緊張,再加上電飯鍋的普及,說米飯米粥成了國人的日常飲食,恐不為過。所以今天的話題非常有意義——討論一下米食里的保健學問。
“生米”易傷脾
“生米”易傷脾
周末去拜訪武國忠醫師,碰巧他正在用電飯鍋做米飯。其獨特的烹調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先把米放到電飯鍋里煮,盡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開后,再把多余的水濾出來;然后繼續蒸,直至做好。也就是說,他是按照“煮、濾、蒸”三步驟操作的。為什么要這樣呢?
武醫師解釋說,稻子生在水里,含有濕氣。在南方,尤其是廣州香港一帶,得腳氣的人非常多,不就是因為當地氣候本來就多濕,加上人們常吃帶濕氣的米飯,濕邪內外夾攻,下沉于足部嗎?
我們現在做飯,往往是用電飯鍋,把米和水按適當的比例配好,一股腦放到鍋里,加熱一直煮到米飯成形,中間不做任何處理。大型食堂用的鍋爐則是用高溫蒸氣把米直接蒸熟。蒸氣是大濕大熱的,這樣一來,反倒進一步增大了米飯的濕氣,而大米的利水功能又沒能充分發揮出來。武國忠醫師把這種沒去濕的米叫“生米”。
“脾苦濕”,帶有大量濕氣的米飯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運化難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撐脹感,而濕氣也滯留在人體內了。
“熟米”還有利水之功
電飯鍋發明之前,我們是怎么做米飯的呢?(其實現在很多農村地區不會用電飯鍋的老大媽還是這樣做的)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柴鍋里煮,煮開后,濾去米湯,再把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鍋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為米飯(武國忠醫師把這種米叫做“熟米”)。這樣做出來的飯,哪還有什么濕氣呢?
因為濕氣一部分化到米湯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過程中發散出去了。這樣的米飯吃進嘴里,感覺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脹,而且還有利水之功,食用者會有小便增多的表現。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稻子生在水里,沾染水的濕氣,但它不會被水淹死,是因為它有耐水、利水的本事。我們喜愛養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澆水過多,植物的根長時間浸泡在水里,就會腐爛,發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沒有腐爛。就因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飯,祛除了稻米中的濕氣,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這樣,它不僅沒有濕氣,反而能幫助排除體內固有的水濕,真是太妙了。
熬粥是個好主意
濾在一旁的米湯還可以喝,是滋補的佳品。有人也許要問,稻米的濕氣到了米湯里,喝米湯不是又把濕氣喝進體內了?不用擔心,濕氣溶到水里,就不復存在了。
當然,把米做成“熟飯”,不再“吃生米”,還有別的方法,最典型、最簡便的一種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長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濕氣。所以喝粥可以溫里健脾,因為粥里濕氣少。
把米炒黑更養生
除了米飯、米粥,用大米也是能做出各種花樣的食物的,但這里我們對食物的這些形式上的花樣不多討論了,而是更注重其養生價值。
◆粉蒸肉這道菜全國都有,誰都不陌生,就是用米粉包裹住五花肉,高溫蒸出來的。在過去,制作米粉都是把鍋里的剩飯,連著鍋巴盛起來曬干,炒黃,再磨碎。然后把準備好的肉片放在這種粉里滾一滾,使勁一捏,讓米粉和肉充分粘合后,高溫蒸熟。
炒熟的米粉具有消食的作用,把它和肉結合,減少了豬肉的肥膩程度,使我們吃起來只覺其香,不覺其膩。再從另一個角度講,米粉經炒,顏色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白色變成了黃褐色,而在五色與五臟的關系中,黃色屬土,脾屬土,脾即主黃色。黃色的米粉正是養脾的好東西,它減輕了脾胃消化肉食的負擔。
◆開胃湯把炒黃了的米繼續炒,就炒黑了。炒黑的米,比黃色的米粉具有更加顯著的消食功效。民間有一個單方,叫做\"開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偏少、消化不良有奇效。
具體做法是:用一兩白米,放在鍋內完全炒黑炒焦,再加進去涼水,煮開后,連湯帶米服下。為什么會有這種功效呢?
炒黑的米,除了清潔腸胃外,還能暖胃、健脾、利濕,正是這么多功效同時起作用,這個單方才有如此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