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我們的成長歷程,便會發現,我們怕太多的事情,小時候怕黑、怕鬼、怕老貓、怕老鼠;長大了怕老師、怕父母、怕老板、怕死亡;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怕——怕火車、怕雷電,怕意外,怕廣場,怕生人……怕這怕那,人為什么要怕這許多東西呢?為什么會怕明明不可怕的東西呢?
眾所周知,生物的一個特性是“趨利避害”,保持一定程度的害怕對我們是有利的,它可以使人保持警惕,對那些會對我們產生不利的情境加強注意,做好準備,以備不測。
當然,事情總有兩面,我也看到很多朋友為自己的擔心而擔心。他們擔心突發的意外會降臨,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危,等等。同時他們又擔心自己的這種擔心是不是不正常,因而不能釋懷。其實,情緒是可以管理的,對于害怕來說,最好的和它相處的方法是接納它、感激它,而不是逃避它、排斥它。
比如過馬路時會冒出要發生車禍的念頭,非常害怕,那么就對這個害怕說:“感謝你提示我過馬路時要注意安全,我已經知道了,我會小心過馬路的”,這樣做,就會使害怕保持在一個合適的度,既起到提示警告的作用又不至于妨礙我們的正常生活。
另外一些時候,害怕是一種“演習”。有個案例,當事人整天會想家人死亡的場面,而且很具體,比如父親得病去世,躺在床上很瘦,臉上的皮膚都陷了下去,然后一家人如何把他推到火葬場,等等。他每次想到這些都很難過,卻忍不住要想,原來他很愛他的父親,想到父親老了,終有一天會離去,而當這個離去的消息突然到來的時候,他是無法承受的,于是自己不斷地演習,是為了使自己能提前經歷那悲傷的場景,真到了那時候不至于徹底崩潰。這也可以說是心理上的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