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如何發展已成為當前各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本文就高職教育實施產學研結合的現實意義、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未來的幾種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教育;產學研;模式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是辦好高職教育的必由之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近年來,高職院校根據自身實際,揚長避短,在產學研合作機制,切入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1 高職教育實施產學研結合的現實意義
產學研結合發展既是高職教育深化改革、辦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可靠保證。高職教育走產學研發展之路具有以下現實意義:
(1) 有利于專業發展和建設。高職教育必須主動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要,學校才能有活力。走產學研結合之路,能更好地把握企業脈搏,掌握企業需求,主動實現人才供需平衡。
(2) 有利于制定更科學的培養計劃和教學方案。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首先取決于教育培訓計劃方案是否符合企業的要求。因此,只有企業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專業改革和課程建設。
(3) 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更新,促進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及時更新和新教材開發要求學校必須緊密聯系企業,把現場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及時補充到教材中去,離開了產學結合,這是很難實現的。
(4) 有利于培養高技能人才和提高教學質量。高職教育在教學環節上更突出實踐性,實訓、實習所占比例較大。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僅在校內是無法完成的,必須走出校門,在企業中建立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充分利用企業技術、設備資源,完成實踐、實訓教學任務。
(5) 有利于促進科研的發展。高職學院的科研項目更多是對企業的技術服務,離開了與企業的結合,脫離了一線生產,就很難找到合適的課題。
(6) 有利于“雙師型”和專兼職隊伍形成。“雙師型”師資和專兼職高職教育隊伍的基本要求。通過產學研結合,可以促進老師實踐技能的提高,選擇更合適的兼職老師。
(7) 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就業。“訂單教育”本身就是校企聯合辦學的有效形式,學校與企業聯合育人,共同發展,促進了企業雙方的了解,促進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同時也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8) 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資源辦學,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一是現場先進而昂貴的設備,不可能都建在學校,而一些工藝復雜的專業,實踐教學必須在現場完成、校企聯合辦學,實現了資源共享。二是以走“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路子,利用自己的優勢專業辦好校辦企業,同時為學生實踐教學服務。
2 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的幾種發展模式
總結近幾年各地高職教育的辦學經驗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高職教育走產學研發展之路主要有六種模式。
2.1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近年來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的一種新形式,相對而言,這種形式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具體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又可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形式:
(1) 企業合作培養人才。這種形式對提高教學質量,辦出特色極為有利。一方面,企業方得到了需要的人才,降低了運營成本,間接地提高了效益;另一方面,學校能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企業的優勢,利用社會資源,提高人才質量,真正辦出特色,同時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2) 校企合作,在建設實訓基地。由于當前國企正處于改革的關鍵階段,在接受學校合作辦學方面積極性不高,除非有某些特殊需要。因此,在高職院校內建立現代化的實訓基地是解決學生實踐教學難得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基本建設工作。
(3) 合作企業作為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學校與企業雙方簽訂協議,企業作為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在實習中得到了鍛煉,公司也提高了效益,最終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4) 學校與企業集團合作。這類合作具有絕對優勢,企業集團財力雄厚,這有利于辦學單位改善辦學條件;當然,學校也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投資企業集團給予經濟上的回報。而作為投資方的企業集團,一是提高了知名度,二是獲取了一定的利潤。
2.2 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模式
這種企業參與模式是指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實行校企聯合,共同培養人才。企業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而且參與實施和產業部門結合的那部分培養任務。院系均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來自企業的技術專家、高校學術專家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提供專業建設的咨詢,及最新的技術發展等重要的信息。
2.3 “訂單教育”培養模式
所謂訂單教育,就是高職院校根據行業企業提出的崗位培養目標,設置專業和培訓項目,搞好課程開發,按照企業要求組織教學活動,并參與企業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為企業提供職工培訓、技術咨詢等服務,逐漸實現招生、培養、就業一條龍。
訂單教育的做法有幾種,一種是企業從一開始就要求進行訂單培養,單獨組班,教學計劃是企業共同協商制訂的,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學校的正式課程之外還加入了企業要求的課程,如企業文化、生產技術等。第二種是從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學生中抽取學生單獨組班,脫離原來的班級,將企業所要求的課程排入正式課表中,替代專業課程。第三種是非單獨組班,從某些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學生中抽出一部分進行訂單培養,這些脫離原來的班級,而是利用課余的時間和節假日學習企業的課程。
2.4 董事會合作模式
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為更好與企業界加強合作,學校成立了教育發展董事會,聘請企業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以董事單位的身份參與學校的培養,主要職責是研究學校新專業開辦、人才培養規格等重大方向性問題,提出決策咨詢意見,籌措經費建立學校發展基金。
學校根據董事單位委托,發揮自身優勢,組織實施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客戶的職業培訓、崗位輪訓及其他業務進修學習;學校根據自身和企業需要,優先選擇與董事單位合作建立二級學院,合作開辦新專業;董事單位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可優先使用圖書館資料,使用學校的實驗實訓場所;董事單位作為學校實習場所,并接受和指導學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實習實訓活動。
2.5 成立研發、培訓中心合作模式
雙方聯合成立研發中心,即企業或科研院所提供部分實際生產設備、研發設備、雙方共同合作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在合作中研發新產品的知識產權歸雙方共同所有。
有計劃地選派到科研院所、企業工廠現場學習鍛煉。學習鍛煉時帶著問題和任務,主要任務是對本專業畢業生社會需求和能力結構進行調查,對相關專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進行實習和知識更新,對相關崗位操作技能進行訓練和取證,同時學習生產管理相關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
隨著一些新興行業的出現,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成立培訓中心,合作培訓本行業急需的專業人才,一方面滿足本企業擴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將培訓本身作為一項專業來做。在合作中企業與高校發揮各自的優勢,企業以設備和資金入股,高校以師資、校舍及其他無形資產折合入股,雙方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共同承擔與分享辦學的收益與風險。
2.6 圍繞優勢專業發展校辦企業模式
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高職院校與校辦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依存關系。校辦企業中的技術問題需要學校專業教師參與解決,同時需要專業教師的技術創新與技術開發來拓展新的市場,教師在為企業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專業,按照生產和教學雙重需要,創辦自己的校辦企業,既充分利用有效資金和設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創造經濟效益,彌補教育經費不足,又在辦好產業的同時,更好地為實踐教學創造條件。形成“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各高職院校應依據行業優勢,結合自身特色,將生產、教學與科研作為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高級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楚廷.教育論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劉合群.現代技能教育導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