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一位廣告大師的經典語是:不要賣牛排,要賣燒牛排的滋滋聲。本山傳媒便深諳此營銷之道。如果說二人轉是本山傳媒緊抓不放的傳家寶的話,“快樂牌”則是將本山傳媒發展壯大的護身符,也就是牛排的滋滋聲。
《鄉村愛情》能走三季,正是“快樂牌”創造的奇跡。一部農村戲,一撥中年老少爺們,要多土有多土,要多寒磣有多寒磣,甚至要多低能有多低能。但是,人家要多少笑點就有多少笑點,要多紅火有多紅火,甚至頂著不許再上續集劇目的風要上央視就上了央視!
“鄉村愛情”系列前兩部都引起了收視狂潮,平均收視率為8.46%,最高收視率達到11.62%,第三部更是超過前者。而招商引來的廣告也堪稱壯觀:雪佛蘭、諾基亞、匯源、蒙牛、創維……連片尾字幕也有“創可貼”的隨片廣告,可以說但凡能植入的地方,一個都沒落下。如此生猛的廣告植入,在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實屬罕見。
三季的收視數據與豐厚的招商成績不會是偶然。緣何?白巖松說,《鄉村愛情》讓農民有了對應的情感出口;倪萍說,它讓人看了很快樂;徐滔說,它群像生動,對白詼諧……
這就是效果了。“趙本山”這三個字幾乎代表了中國笑星的極致,而他的愛徒們也是個頂個的能出戲。本山傳媒將非主流的民俗文化作為看點,走出了一條以小博大的道路。他們的笑都有個共性,那便是——土到掉渣不說,還要將自己降低乃至作踐到極致,小到像一只螞蟻,或者一只跳蚤,用其愛徒們的話說便是“發揮臭不要臉的精神”,只為博您一樂。為了搞笑,良苦用心到這個份兒上,臺下觀賞的再高雅的頭腦與再尊貴的屁股也會情不自禁奉上掌聲。
《鄉村愛情》系列最開始是以生活化、現實感強而被觀眾所喜愛,本次收官之作雖有主人公脫離現實的夸張、愛情跑偏名不符實、換角新不如舊、廣告植入過多等有別于前兩部的眾多轉變,甚至讓東北觀眾笑得牽強犯著“膈應”:這回是不是有點糟踐俺們啊?怎么有點農村男版《金枝欲孽》的意思?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的瑣碎情感,土得驚人的造型,表演更是往丑了努力,并且有很多地方拿殘疾人找樂,思維邏輯也低幼到弱智,但是這些小人物的人性弱點卻無傷大雅,不過是基于小名小利,或者對子女之愛。而東北人特有的情感特色卻別具風格,當謝大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想你了,你愛咋咋地吧”時,我們突然覺出了一份華麗都市情感劇中無法體會的“帶勁兒”。
喜劇是一種生活態度,本山式東北農村戲讓觀眾在最簡單、最原始的心理訴求中,得到了一種釋放與樂子。所以,本山集團是真高明:劍走偏鋒,不玩高雅,也不玩專業:讓那些一輩子也許也當不了演員的人過足了戲癮,他們演的就是生活中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