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在激烈競爭的上海電影市場上,你認為和平影都能夠脫穎而出有哪些優勢,或特色?
王伯政:新改建后的和平影都開業時,具有中國內地第一個商業化運營的IMAX影廳,這是最大的亮點。后來發現IMAX影片節目比較少,跟不上影院經營的需要,2004年又在IMAX影廳里加裝了35mm電影放映設備,并且采用德國進口的短焦鏡頭,使得35 mm電影也能達到與IMAX電影畫面一樣大,吸引了一大批喜歡看巨幕電影的觀眾。這樣既解決了IMAX片荒的問題,又提升了影院的商業附加值,2009年這個影廳有720多萬元票房是35mm電影的貢獻。
此外,從電影市場的實際出發,影院不斷加強整合營銷,形成了一系列低價概念場,比如每天的10點10元低價場、20點20元國產片專場、23點30元夜宵場等,以及堅持周二、周三全天半價促銷,又吸引了一大批觀眾。這樣的差異化經營使得和平影都在電影營銷中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綜藝》:除了影片本身的因素之外,排片也是影響影院票房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像和平影都這樣只有5個廳的影院如何才能保證票房的最大化?
王伯政:要保證影院票房產出的最大化,影片的排映策略很重要。我們在排片上有三種方式:首先是集中排映,針對商業大片以及重點影片一片獨大、票房火爆的情況,通常會把多個影廳押上去,如果還難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影院還可以開設夜宵場、通宵場等,用時間換取空間;其次是分散排映,針對院線供片中出現缺少大片好片,而且節目數量又比較多的狀況,對影片節目進行分類比較,到差中選好、分而不散、突出熱點,把票房產出相對好一些的影片排到座位數較多的影廳;再者就是插場排映方式,針對觀眾有包場需求的影片,或者是需要細水長流排映的小眾文藝片,采取插場少量排映的方式。
《綜藝》:《阿凡達》讓大多數影院投建商開始把更多的熱情傾注到IMAX巨幕影院的投建上,你對此有何看法?
王伯政:《阿凡達》票房井噴導致IMAX投資熱,似乎很正常,也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哪里有利潤,資本就往哪里涌動。但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千萬不要盲目跟風。IMAX影院的土建要求非常高,施工周期較長,想急于求成是不可能的。此外,其設備成本、經營成本也非常高。以和平影都為例,僅購買設備、裝修就要1700萬左右;加上專利費、技術維護費、人員工資、場地租金等,每年的運營成本和費用高達600多萬遠,年票房做到1300萬遠剛剛達到盈虧平衡點。和平影都的IMAX影廳今年是開業第7年,前5年財務上均處于虧損狀態,去年才扭虧為盈。當然,放映《阿凡達》使得IMAX影院今年票房開門紅,利潤不錯,但是僅靠《阿凡達》一部影片彌補前5年的累積虧損顯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IMAX影院供片不足,是否每年都會遇到《阿凡達》之類的影片,IMAX影院票房能否長期處于井噴狀態,這都很難說。所以,在投資建設IMAX影院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這些風險性,千萬不能急功近利。
《綜藝》:最近和平影都的票價飽受爭議,你覺得目前我國電影院的票價合理嗎?是否偏高?
王伯政:電影票價是否合理,關鍵要看觀眾購票是否踴躍。就此而言,目前國內大部分影院的票價是合理的。作為消費者來說,總是希望商品價格越便宜越好;但是商品價格又會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以IMAX電影院為例,上海只有和平影都一座,《阿凡達》票房又十分火爆,因此,市場行情決定IMAX影院的票價不會太低。
至于電影票價是否偏高的問題,關鍵是我們怎么比較。如果把電影票價與人均收入相比,美國是千分之一,那么中國也是千分之一行嗎?3-5元的票價觀眾肯定會大聲叫好,但電影院肯定虧損倒閉,觀眾還能有電影看嗎?
《綜藝》:在沒有《阿凡達》這樣的3D大片時,和平影都 IMAX影廳如何運營?票價與普通影片如何區分?
王伯政:在《阿凡達》上映之前,影廳放映的35mm影片票房也很可觀,比如《2012》的票房就達到了167萬元。票價區分上, IMAX廳的35mm影片比普通影廳的影片要高20%左右,IMAX影片比普通影片高50%左右。
《綜藝》:最近也有國產3D影片進入影院,但市場反響并不理想,作為影院的經營者,你對此有何建議?
王伯政:既然電影是一種創意產業就包括技術創新,《阿凡達》票房能如此成功,3D放映技術和立體觀影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實際上2D《阿凡達》影片觀眾并不踴躍。
但就國產3D影片而言,《蘇乞兒》等票房均不太理想,但是影片的制作成本肯定不菲。依本人之見,電影作為創意產品,首先要靠藝術取勝,把故事講好,能吸引觀眾、打動觀眾;之后再根據影片的劇情需要、觀賞效果,考慮是否要拍成3D,如果為3D而3D,那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