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賀歲檔在時間上嚴謹“賀歲”,僅限于春節(jié)前后兩周。此間的港產(chǎn)片(包括與內(nèi)地合拍以香港為主體的影片)共有4部,分別是《72家租客》《花田喜事》《錦衣衛(wèi)》和《蘇乞兒》。
最早在2月11日上映的是《72家租客》和《花田喜事》。《花田喜事》先聲奪人,以首映日200萬港元奪冠,《72家租客》落后近10萬港元跟隨其后。上映4天后,《72家租客》反超《花田喜事》,最終票房總收入2600余萬港元,超過2400余萬的《花田喜事》。
深究之,《72家租客》之所以后來居上,其實是香港觀眾心理上的一次“回歸”。
繼《大內(nèi)密探零零狗》后再逢古天樂的古裝喜劇,要鼓動年輕人為“花田”捧場還是有些困難。而《72家租客》被包裝為時裝片并與“靚模”、旺角擲腐蝕性液體新聞事件相結(jié)合,自然會引起熟悉西洋菜街年輕觀眾的興趣。需要指出的是,影片絕大部份角色的演出者都是TVB藝人,雖然曾有報道指TVB剝削藝人,刻薄、無人情味。但香港80后、90后的一代基本上就是“吃TVB飯”(邊吃晚飯邊收看TVB節(jié)目)長大的一代,這個年代的ATV、NOW和有線電視基本不是TVB對手。TVB壓倒性的收視率令TVB有“資本”讓旗下藝人義務為TVB服務——雖然《72家租客》名義上是邵氏和TVB合作出品,但誰都知道,所謂的邵氏根本就是TVB。故此,當TVB藝人幾乎在此片中傾巢出動時,影片在年輕人號召力上占盡優(yōu)勢。
當下,許多以香港影人為主體的電影越來越被認為“港味淡”甚至“無港味”。此際,TVB這群“朝見口、晚見面”的藝人在片中放肆搞笑給年輕觀眾帶來了沒有隔閡的親切感。片中演員口中所說的每句話、每個字乃至每個表情,都是香港制造而非廣州、北京抑或上海的,親和力可想而知。
香港一些傳媒曾作過調(diào)查,80后一代大多有“失落感”,他們需要認同,《72家租客》正好迎合他們的心態(tài)——片中兩個青年男女因父輩恩怨難以走到一起,最終二人沖破樊蘺,結(jié)局皆大歡喜。影片受到年輕人歡迎,從另一方面也說明TVB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香港俗文化的整體氛圍,并在大銀幕上體現(xiàn)了文化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