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起于何日,“工程”時髦神州,急流般涌動著一股“工程”熱。
我最早聞見的,是“希望工程”。為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失學問題,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捐錢助學,興辦“希望小學”,功德無量。當然,諸如葛洲壩水電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國家大型建設項目,也是人所共知,名副其實的。但近些年來的“工程”熱,就弄得人暈頭轉向。
比如,緩解城市居民住房困難,興建經濟適用房,叫“安居工程”。
又如,幫扶下崗工人找工作,有“再就業工程”。北京的一些大學為應對畢業生就業難,搞起了由書記、校長直接抓的“一把手工程”。
再如,云南全省在推進新三年“興邊富民工程”;四川省推出八項“民生工程”;新疆有“抗震防災工程”;福建寧德在實施“三個一百工程”。至于各級政府興辦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人民滿意工程”,更是五花八門,充斥媒體,多得叫人目不暇接。
上述這些涉及民生的“工程”,我能夠理解,稱之謂“工程”也說得過去;令人費解的是,在思想文化、教育和學術領域勃興的“工程”熱:
中國的高等教育,出臺了所謂“985工程”、“211工程”。
浙江在2003年啟動“文化名人傳記”系列叢書一百部計劃,叢書主編萬斌命為“浩大的學術工程”。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搞起了“研究與建設工程”。
我不懷疑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啟動“工程”的良好初衷。加快發展、造福于民,不失為途徑之一的“工程”,實現“目標化管理”,可臻克日計功吧;但“工程”的過熱、濫用,是否也燭照著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以至流于簡單化、形式化呢?老實說,我的擔憂決非多余。
一個明顯的證據是,某些地方推出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變味走樣,成了“傷心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乃至是貍貓換太子的“斂財工程”、“腐敗工程”!例如,貴州畢節推廣防氟爐這項為農民健康著想的“民心工程”,中央和省投入2.1億元,卻由于“統一招標采購”,有關部門玩貓膩,產品質量低劣,使農民自掏腰包的90元也打了水漂,淪為傷民、坑民的一場窮折騰。而打著“惠民工程”旗號興建的江蘇灌南縣“市民文化中心”,則瞞天過海,結果成了豪華行政辦公大樓的“惠官工程”。這類勞民傷財的“工程”搞得越多,禍害越大,不搞也罷!
教育、理論和學術文化建設搞“工程”化,是我們的一個“創造”。只可惜,短期化、功利化的“工程”熱,并沒有帶來教育、理論、學術文化的真正繁榮,出現的反倒是大學教育質量下滑,學術文化的泡沫化,被譏為“大躍進”。以創建一流大學為例,全球也不過區區幾十所,咱們一個國家就要搞一百所,明擺著是癡人說夢,頭腦發昏。實施“211工程”,脫離實際的想當然,缺少起碼的常識。文化教育、理論學術的創新和繁榮,需要長期的積累,艱巨的勞動,絕不像干工程項目那樣,按預定計劃如期施工所能成功的。這些依靠人的自由發展和自主創新實現的軟實力建設工作,“短平快”的“工程”熱,除了制造些文化垃圾、學術泡沫,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學術明星”,還能有什么呢?
四面八方“工程”熱,成敗得失寸心知。但我以為,該干什么就干什么,該叫什么就叫什么,腳踏實地,苦干實干,我們的事業才能興旺。濫用“工程”,迷信“工程”,多半是做無用工。所以,于今我們當持的是:冷對“工程”熱。
本欄目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