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競爭中,如果只盲目追求產值和利潤,就會引發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枯竭、誠信危機、員工社保等一系列問題。這也使人們開始意識到,企業絕不僅是一個賺錢的工具,絕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額利潤,它在創造利潤的同時還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所謂“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為實現自身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遵循法律法規、社會規范和商業道德,有效管理企業運營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行為。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入,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成為現代社會對企業的普遍期盼所在。可見,企業建立社會責任并不是新工作,而是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去做事,把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融入到企業戰略和日常生產經營之中。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央企業是國有企業的主力軍、排頭兵,是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骨干力量,肩負著重要而廣泛的社會責任,對發展先進生產力,提高我國綜合國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推動經濟社會穩定健康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央企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帶動作用,能夠贏得社會的信任與支持,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助于在國際社會樹立起負責任的中國企業良好形象,得到國際社會的更多理解與支持,為我國企業走向世界、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創造更好的條件。
全面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是央企肩負的光榮使命,也是央企做強做大做好、回報社會、造福人民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央企忠實履行“三大責任”,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履行經濟責任的同時,也為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央企經營效益顯著提高,競爭力不斷增強,改革和管理不斷深化,發展取得了新突破。在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抗擊重大自然災害、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以及節能減排、扶貧濟困、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央企都始終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國社科院前不久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09)》中,中國遠洋、國家電網和中國移動位居企業社會責任指數排行榜前三名。統計數據顯示,央企的社會責任指數遠遠領先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相對來說,央企社會責任意識最強,表現更好。
但是,在贊揚央企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各種責難質疑卻與日俱增,客觀講,現階段央企在社會責任的承擔上取得了一些成績,與公眾的期望,還存在著一定差距;與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實踐相比,也存在著諸多不足。相信作為有影響力的央企、共和國的長子,定會認真查找不足,努力縮小差距,使央企社會責任的履行更充實、更均衡,讓社會更滿意。
如今,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增強軟實力的重要工具,更是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保證。期待央企通過自身履責的表率作用,帶領和帶動中國所有企業做合格優秀的企業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