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現代慈善事業的蓬勃興起,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愈來愈受到重視。慈善組織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本領。作為慈善活動的組織考、慈善文化的傳播者和慈善精神的實踐者,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有著豐富的內涵,綜合來看,提升和具備良好的組織動員能力、科學謀劃能力、協調服務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一、要提升和具備良好的組織動員能力
慈善工作從本質上講,就是發揮社會道德的力量。聚集和利用社會慈善資源,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從存在形態上看,社會慈善資源具有分布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及作用的潛在性等特點。慈善組織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積極開發,使潛在的慈善資源轉化成為現實的慈善力量。慈善組織的能力,首先應該表現為動員開發社會慈善資源的能力。
實現這種能力,需要進行三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從強化公眾對慈善的感知和認同人手,激發參與慈善的熱情。社會慈善資源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歸根到底都是由人掌控的,能不能為慈善所用及所用的程度,關鍵取決于掌控人對慈善的了解和認知狀況。據對一些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調查,情況不容樂觀,從知曉程度對比上看,人們對慈善的認識遠遠不及對紅十字會的了解。這種情況充分說明,加強宣傳和推廣慈善是激發慈善潛能的當務之急。要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廣泛宣傳慈善的性質、作用及運作方式,使什么是慈善、如何參與慈善這些基礎性問題家喻戶曉。強化公眾對慈善的認同,除運用令人信服的事實打動公眾外,重要的是要挑選具有良好個人形象和公信力的人從事慈善事業,特別是要挑選德高望重、有很強凝聚力和號召力的領導擔任慈善會長,這樣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起到一呼百應的作用。二是善于創造條件,爭取黨政領導對慈善事業的支持。“政府推動”是現階段發展慈善事業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爭取黨委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善于借勢、造勢、趁勢是十分重要的。“借勢”就是借助黨委政府的力量為發展慈善事業撐腰,如聘請黨政主要領導擔任慈善組織的名譽會長、顧問,重要慈善活動請黨政領導出席等。“造勢”就是每開展一項活動都要大造輿論、廣泛宣傳,給公眾留下慈善組織能干事、會干事的印象。“趁勢”就是抓住一些重要機遇,如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有關慈善的會議和活動,發表有關慈善工作的講話等,利用這些機會提出發展慈善的意見和建議,落實有關規定和要求,不斷掀起發展慈善事業的小浪潮。三是廣聚人才,形成合力。實現慈善潛能到慈善力量的轉化,單靠慈善組織少數人是不行的。實踐中需要有眾多配合和支持的隊伍,如:以做慈善陽光使者為己任的新聞宣傳隊伍;探求慈善文化內涵的理論研究隊伍:躬身踐行慈善理念的志愿義工隊伍;傾心謳歌慈善新風尚的文化藝術家隊伍;熱情為慈善獻計獻策的顧問隊伍等。只有充分調動起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慈善事業才能做到“眾人拾柴火焰高”。
二、要提升和具備良好的科學謀劃能力
善于謀劃是衡量一個組織、一個團體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善于“謀事”才能夠“成事”,“謀事”是“成事”的基礎和前提,“成事”是“謀事”的落實和結果,對發展慈善來說也是如此。相對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工作,慈善工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伸縮性。從事慈善工作的同志,都有一種為困難群眾多做好事善事的良好愿望,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同志往往感到無從下手。有的簡單照搬別的地方的做法,開展活動缺少特色;有的工作缺乏計劃性,想起什么抓什么。這里就有個科學謀劃的問題。所謂科學謀劃,就是科學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慈善資源,使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怎樣才能“謀”得科學、“謀”得恰當?一是要明確定位,把握工作的著力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一切社團組織開展活動必須把握的一條重要原則,但在實際工作中不能把它簡單化和表面化。作為政府救助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慈善撤助在范圍、規模、資源來源及運作形式上都有較大的靈活性,應該將著力點放在政策覆蓋不到的“盲區”、“死角”和政府不便出面解決的一些“疑難雜癥”問題上,放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上。這樣,慈善工作才能顯示出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價值。二是吃透情況,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必然會造成社會慈善資源的差異和困難群眾多少及困難程度的差異。在慈善救助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矛盾的情況下,開展活動必須要在切實吃透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吃透情況,首先要對轄區社會慈善資源的儲備及可利用情況心中有數。轄區慈善潛能較大的可以把重點放在開發當地的慈善資源上,經濟基礎薄弱的應主要在內引外聯上下功夫。其次要對困難群眾的多少及其需求心中有數。通過認真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困難群眾的分布、分類及其需求和愿望,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救助辦法。如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給予財力、物力上的援助;對年紀較輕、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對他們免費進行技術培訓,使他們能夠自食其力。三是虛實結合,推動慈善事業協調發展。各級慈善組織是開展慈善活動的主體,肩負著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重任。要全面理解慈善組織的職能,尤其是省市一級慈善組織,要把組織指導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作為重要職責,正確處理好有形與無形、眼前與長遠的關系。從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角度看,營造輿論環境、健全體制機制、抓好隊伍建設等,也許是更重要的工作。
三、要提升和具備良好的協調服務能力
作為捐贈者和受贈者兩端之間的中介,作為聯系社會各界與困難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慈善組織應該把讓捐贈者和受贈者滿意作為工作的最高標準,把協調服務作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協調是為達到一定目標而進行的宣傳、說服、溝通、商議等活動的總稱。慈善組織做好協調工作,必須摒棄萬事不求人的小農思想和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法,以主動的精神、務實的態度、得體的話語,妥善處理開展慈善活動中的有關問題,該由領導出面的不要派一般工作人員去。能當面商議的不要用電話、信函等形式溝通。這樣,一些本不好解決的問題也能夠順利解決。服務既是慈善組織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慈善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受贈者服務,主要表現為給他們提供所需要的物質、精神上的溫暖。對捐贈者服務:重點是為他們更好地參與慈善、奉獻慈善創造條件、提供方便,包括:經常向他們宣傳黨和政府關于發展慈善事業的政策法規,介紹當地慈善工作開展的情況及各個時期的工作設想,征詢他們對發展慈善事業的意見;主動為捐贈單位和個人提供法規政策咨詢,為他們開展慈善活動當好參謀,聯手策劃組織有關活動,協助辦理免稅等事宜;與媒體合作,及時宣傳捐贈單位和個人支持慈善活動的事跡,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和政治榮譽,擴大他們的影響,保護和調動其捐贈的積極性。尤其是要尊重捐贈者的意愿和感受,及時反饋所捐款物的流向使用情況及社會對他們樂善好施行為的肯定,吸引他們更加自覺地投身慈善。慈善組織做好協調服務工作,除了要具備較高的理論和政策水平外,還要做到富有愛心、出于公心、具有恒心。愛心讓工作快樂,公心使工作透明,恒心令工作持久。在做好協調服務的過程中,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鐵石心腸的人、私心嚴重的人、心浮氣躁的人,是做不好慈善工作的。
四、要提升和具備良好的學習創新能力
學習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是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一大批同志邁入慈善隊伍。迫切需要通過加強慈善理論武裝,提高創新能力。從從業時間上看,目前,多數同志從事慈善工作都比較晚,以西安市為例,已成立慈善組織的11個區縣,有6個是2008年底以來成立的,其他成立最早的也只有四五年時間,總體上看,工作尚處在熟悉摸索階段。從人員的構成來看,絕大多數同志是從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退下來“改行”做慈善工作的,這些同志盡管都具有豐富的行政領導工作和其他方面工作的經驗,但畢竟過去對慈善工作了解不多、知之不深,其原有的知識積累不能完全適應慈善工作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家還都是慈善戰線上的“新兵”。因此,重新學習是擺在各級慈善組織和廣大慈善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采取個人自學、舉辦講座、以會代訓、經驗交流、外出考察等辦法,組織大家認真學習黨和國家關于慈善工作的政策法規,學習現代化慈善理念及其運作方式,學習國外和我國發達地區慈善工作的先進經驗,不斷提高從事慈善工作的認知力、思考力和轉化力。提高學習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工作的創新能力。當前,慈善事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迫切需要通過創新實現突破。一是創新思想觀念。從功能定位看,慈善工作是社會救助體系的補充。作為慈善工作者,思想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補充”上,要從密切困難群眾與黨和政府的聯系、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高度,從倡導扶貧濟困傳統、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從緩解社會分配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高度來深化認識,樹立慈善是責任、是使命、是奉獻的觀念。二是創新工作內容。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打破以往慈善工作的傳統模式,改變多年來一貫制的做法,變普惠式救助為對特殊困難群體的救助,變單純物質救助為技術知識救助,變輸血式救助為造血式救助,變無償救助為借貸救助。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如把優勝劣汰機制引入項目運作,及時推出、實施一些新的品牌項目:把有序進出機制引入隊伍建設,使慈善組織富有朝氣,充滿活力;把雙贏共享機制引入與有關部門的配合協作,優勢互補,調動各方面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