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慈善捐贈款物的接收和使用能否做到公開透明,是衡量一個慈善機構公信力的關鍵。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四川省慈善總會共收到抗震救災捐贈資金41.35億元,其中定向捐贈資金34.78億元,非定向捐贈資金6.57億元。面對數額巨大、捐贈渠道多元化的社會捐贈,怎樣管好、用好救災款物,增強慈善總會公信力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了保證捐贈工作的有序進行,規范抗震救災捐贈款物接收管理和使用,我會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迅速完善規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抗震救災捐贈款物管理實施辦法》,向各市、州慈善會下發了《關于加強抗震捐款使用管理的通知》,規范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捐贈款物接收和使用的透明度。針對個別單位打著慈善總會名義搞義賣、義演、義捐的情況,及時與省工商局聯系,以省民政廳、省工商局、省慈善總會三家名義向社會發布了《關于加強和規范抗震救災義拍、義賣行為的通告》,以正確的輿論引導,規范了捐贈市場秩序,保證了全省抗震救災工作的依法、有序進行。
二、堅持捐贈款物接收和使用公開。在抗震救災期間,堅持每天將捐贈款物數量、去向、庫存等情況向省民政廳及有關部門報告,并將每天的捐贈情況通過電視、電臺、報刊和省政府公眾網、省民政廳公眾網、省慈善總會網站進行公示,向社會各界通報。在災后重建期間,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民政廳的要求不定期通過省民政廳公眾網、省慈善總會網站對災后重建項目進行公示,并通過《天府慈善雜志》、《慈善信息》等媒介宣傳災后重建項目的落實、實施、進展情況,自覺接受審計部門的審計和紀檢監察機關以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按照省政府、省民政廳的要求,2010年1月6日在《四川日報》上用了4個多版面,全面公告了從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11月30日接收社會捐贈定向、非定向捐款的使用情況,社會反映良好。同時,我們也下發相關文件要求各地慈善機構做好社會捐贈資金的公示工作,利用各種宣傳平臺和手段,把在該區域內實施的慈善項目不定期向捐贈人反饋,讓受贈人了解資金的來源,感受社會各界給予的關心和關愛。2010年3月初,審計署駐四川特派辦對我會接收的5·12抗震救災資金進行了相關審計工作,整體情況良好,未發現違法違規事件。
三、規范捐贈資金使用審批管理。一是堅持尊重捐贈人意愿:對于捐贈人來函有明確要求的捐贈資金,按照捐贈人的意愿與受贈地相關部門聯系,明確使用方向后按項目管理實施;對于捐贈人未明確捐贈用途的資金,統一匯總,按照省委、省政府相關要求和程序,統籌用于災后重建項目。二是規范審批管理:定向捐贈資金,根據捐贈者的意愿,按照捐贈人的定向捐贈函,由慈善辦提出使用意見,報會領導研究審批;非定向捐贈資金,按省委、省政府規定審批使用;企業和個人捐贈救災物資,按照捐贈人意愿,明確捐贈接收地區后,與當地慈善機構聯系確定具體受助對象,捐贈物資直接運送受助地向受贈方一起發放。
四、加強災后重建資金監督檢查和反饋工作。由于學校、醫院、福利設施等建設項目資金量大、實施時間長,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對已動工的災后重建項目,定期組織專人到項目地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向當地項目實施單位反映,要求及時整改;對已簽訂協議未動工項目及時與當地項目實施單位聯系,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要求按程序及時申請資金的撥付。我會還組織20名大學生志愿者先后重點抽查了江油、什邡、綿竹、三臺、安縣、廣元利州、朝天區7個重災區的37個重點項目,通過上述方式保證了災后重建項目的順利實施。
2010年,我會繼續加大對災后重建項目的監督和管理的工作力度,定期組織專人到項目地檢查,監督當地加強項目管理,加快項目進度,確保我會各類項目在協議約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通過四川省民政廳公眾網、四川省慈善總會網站、《天府慈善雜志》、《慈善信息》等多種宣傳平臺,按季度公布災后重建項目實施進展情況,并將相關情況反饋捐贈人。
通過上述做法,使社會捐贈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況做到了公開透明,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贊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有力地提高了四川省慈善總會的社會公信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