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熱情洋溢的年輕人,清澈的瞳仁透著善良的光芒;這是一群溫暖人間的天使,高貴的靈魂散發著無私的氣息;這是一個青春活力的集體,純潔的隊伍傳遞著愛的接力棒。
他們是徐州的慈善形象大使。
搭筑愛的橋梁
“為所有熱心慈善事業的善良人士提供一個施展愛心的平臺,進一步喚起人們的善心,使全社會對慈善事業更加關注,調動社會做慈善的積極性,搭筑愛的橋梁,為弱者提供生命方舟。”
2007年1月,剛當選市慈善總會會長的曹新平市長就提出在全市范圍內選聘“慈善形象大使”的創議。同年10月,選聘活動全面展開。并在2008年1月6日舉行的“愛的翅膀”——徐州市第二屆慈善晚會上揭曉,12名年輕人從市領導和市慈善總會領導手中接過聘書,成為“徐州市首批慈善形象大使”。
2009年又公開招聘第二批慈善形象大使,經自愿報名、專家面試、調查考核等環節,13名“愛的天使”脫穎而出,成為徐州市第二批慈善形象大使。這項工作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反響,可以說選聘慈善形象大使的全過程,就是一次慈善理念的大普及。首批慈善形象大使郭士宇告訴記者:“這不僅是一個榮譽,更是一個承諾和誓言。”3年來,他們秉承這個信念為慈善事業默默奉獻,在慈善宣傳、善款勸募、慈善救助等項工作中均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僅善款勸募一項就達3500多萬元,為推進徐州市慈善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成為徐州人心中的榜樣。
古人云:“行善,如春園之草,日不見長,但其增焉。”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方式,就有多少種慈善的方式。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將慈善比作道德的積累: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神,層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條件下,出于什么動機,只要他參與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道德積累。”
來自徐州各行各業的25名慈善形象大使,以其為貧困人群募集善款的實際行動,將慈善理念播撤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更以自己的親身行動給殘疾兒童、孤寡老人送去關懷和精神上的呵護,使他們的心中生發出溫暖,他們的善心,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以慈傳善勸募一筆500萬
“當我面對那些富有愛心的人士,從他們眼中流露出的體恤、呵護,感受到溫暖與關懷的另一種表達時,蟄伏在我生命中與公益慈善有關的點滴被悄悄勾連出來……”作為電視主持人的劉亞楠,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讓她有更多的機會去感悟社會,體嘗人間的冷暖。第一次去特教中心采訪,她目睹了飽經身心摧殘、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一群孩子,感受到身邊有太多的人需要溫暖和關愛,在之后的采訪中,她特別留意需要救助的線索:為籌不起醫藥費的貧困家庭呼吁、為欲跳樓討薪的民工聲討、為貧苦學子募集學費圓大學夢……
2007年11月底,劉亞楠當選徐州市慈善形象大使,她更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上并不缺少愛心人士,只是很多人參與慈善事業的渠道還不太暢通,這項事業仍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去大力宣傳、引導。身為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籠罩著榮譽與光環,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這種社會影響力轉換成慈善事業的感召力,帶動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
為募集善款,她頂著高溫酷暑,反復到自己的募捐單位聯系、溝通,汗水多次濕透了衣襟,皮膚多處曬傷,但每當她募到一筆善款時,心中的甜蜜就沖淡了苦處。
今年劉亞楠結識了一位來徐探親的企業家,致富不忘家鄉人,在她和總會領導的多次洽談下,這位不愿留下姓名的企業家終于出資500萬元設立了“千惠醫療救助基金”,資助一千名因患惡性腫瘤、心臟病、肝臟病、腦血管病而陷入生活困頓的低收入家庭。
從事慈善行業兩年多來,劉亞楠經常為弱勢群體呼吁并尋求幫助。她感到心靈一次次被凈化:“我們不像一些企業家那么富有,但我們是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在做。很多人看到的是慈善形象大使的光環,但我要說,堅持很重要!這是一份社會責任,要時刻充滿愛心,在工作和慈善中要很好的平衡,有人會堅持不下來,很多人認為是在作秀,但真正懂得去愛,才能將慈善進行到底,使它成為終身的事業。”
傳播智慧經營“善念”
在南大讀書的時候,譚曉婷就時常資助孤殘兒童,在節假日為他們送去書包、鉛筆盒等物品。如今,她已經成為慈善總會新一批大使里勸募最多的人之一,兩年來共募捐250.5萬元。她一直信奉“愛是幸福的種子,只有播種愛才能收獲愛。”
作為2007年徐州微笑大使冠軍,曉婷以自身的親和力帶動了周邊所有的人。使每一個受其感染的人都自愿、欣喜地加入到募捐活動中來。多年來,她參加了幾乎每一次活動,曾為募集5000元錢上門5次。愛心在她眼里是一樣的,不以金錢多寡來衡量。“不以善小而不為。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愛心不能缺失。經濟是一切慈善活動的基礎,我愿意為了5元錢付出與50萬、100萬同樣多的努力。承諾即代表一份愛心,如果沒把這筆款項籌集到就是我的失職。”曉婷眼里閃著堅毅和恒心的光芒。
外形優雅、談吐大方的閆莉始終活躍在企業與群眾中間。簽訂捐贈協議、履行協議,做新的慈善資源拓展……今年4月24日,市慈善總會全體工作人員和慈善形象大使在東坡運動廣場舉行“情系玉樹大愛無疆”現場募捐活動,當天上午募得善款9804.4元,接下來幾天,總會共接收社會各界捐款433.176萬元,新棉衣100件及價值18萬元的醫療器械。這一切,都與閆莉和她的同事們的策劃和組織密不可分。
為了更好地與企業打交道,維護慈善資源以方便勸募工作,她經常利用報紙、網絡等媒體搜集與慈善相關的資料,并從中學習方法和理念,如李亞鵬和王菲成立的“嫣然基金”。她告訴我們:“慈善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它讓我越來越自信,企業家都很樂意配合,他們的善舉是發自內心的。”
執教于徐州師范大學的胡曉樂,是徐州市首批慈善形象大使。除了愛心、形象和能力之外,多年來的任教經驗更使她憑添了一份理性與大氣。她提出要把慈善作為理念來經營,極大地推崇會長的慈善理念:“不讓一個貧困學子進不了校門,不讓一個孤殘兒童得不到保障,不讓一個棚戶遷居特困戶買不起住房。”她認為,當今的市場化經濟中,要將慈善作為一個品牌來大力發展,關鍵是要靠錢、靠經營。但慈善又不能僅限于錢數,一個億叫慈善,一毛錢也叫。錢是慈善“蓄水池”里很小的一點,主要是靠理念、精神援助。靠著這種理念,胡曉樂經常為慈善作市場推廣及回收善款。第一次募捐,在3天內就募集到了200萬元。
2009年“六一”兒童節,在風景秀麗的大龍湖畔,醫學院的研究生們與社會福利院的十幾名孤殘兒童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聯歡活動。聯歡在“丟手絹”的游戲中開始,在一只承載著希望的風箏徐徐升天中結束。一位美麗的女老師說:“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放飛風箏,既放飛了我們對孩子們的良好祝愿,也放飛了期望孩子們能早日康復、融入社會的夢想和愿望。”
她叫周文清,是醫學院研究生院的一名英語教師,由于身兼教師及慈善形象大使雙重職務,她自然成了連接社會弱勢群眾與學校的一座橋梁。2007年擔任形象大使至今,除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以外,還經常在端午節、兒童節等特殊節日帶領學生們去敬老院、福利院獻愛心。所帶學生專業性強,且素質較高,因此號召他們開展慈善工作也變得容易。1200多名學生中,往往一大半都積極參與進來,其中有50多名來自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的留學生,他們都對慈善活動表示贊同和支持。兩年來,她帶領的研究生足跡遍布了黃山社區、和平小區等各個人口密集的大型社區,先后為上萬名群眾進行過義診,并去敬老院現場給老人看病,幫他們打掃內務,像家人一樣照顧,常常有群眾感動得流淚,為他們送去錦旗。她始終將“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那聲聲爸媽真動情
走進社會福利院,觸摸著孤殘兒童床鋪上整潔厚軟的被褥,觀賞著手工室墻上掛著孩子們精心制作的插花、布藝、沙畫,目視著電教室課桌上擺放整齊的教材、作業本,一股暖意在心頭蕩漾。當9歲的腦癱患兒孫小堅,用顫抖卻飽滿的聲音唱出了令所有觀眾都默默拭淚的《感恩的心》,即將要當新娘的慈善形象大使仝晴輝,一把將他摟在懷里:“孩子,從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媽媽了。”
2009年的七夕節,仝晴輝和丈夫牽手邁向紅地毯的那一刻,陪伴他們的是11歲的孫小堅,小堅特意為他的“社會爸爸”和“社會媽媽”畫了一副“百年好合”漫畫,畫面上爸爸頂著碩大的腦袋,媽媽甜蜜地偎依在爸爸身旁,一家三口的幸福感染了周圍所有的人,募捐同時在進行,“慈善婚禮”由此被傳為美談。
3年來,仝晴輝和丈夫洋洋不僅給了小堅一個溫暖的家,更在培養人格、鼓勵他精神成長方面下足了功夫,教他用一顆頑強、積極、樂觀的心去面對生活。他們給小堅講成語故事,教他唱兒歌,為了讓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今年暑假帶著他一起去上海看世博,從沒離開過徐州的小堅表現得很興奮。而仝晴輝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慈善大使,火車上、公園里,她給身邊的人講小堅的故事。許多路人自發給予捐贈,一位在路邊停車的大姐就捐了200元錢。仝晴輝也認識到了“愛可以被點燃”,只要從身邊小范圍的人做起,就能將慈善理念普及開來,實現全民互動。
在仝晴輝平凡的講述中,丈夫洋洋一直陪在身邊。過去的電臺主持,如今的慈善形象大使組長,洋洋把特長發揮到了慈善行業,兩年來主持了多項慈善義演,在宣傳、勸募方面傾注了不少心力。他曾帶領孤殘兒童走進大自然:在晚間的談話節目里普及宣傳慈善意識。幫助聽眾解決實際問題,架起了一座聽眾間互動的橋梁。曾經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雙目失明,子女不在身邊,通過節目求助后,立刻有不少聽眾自發組織去看望他。
慈善,是洋洋和小仝永遠談不完的話題,永遠放不下的事業;小堅,是這對夫妻共同的愛,一生的牽掛,無私的奉獻!慈善形象大使,是他們共同佩戴的光環,如星空般璀璨!
采訪完這幾位富有大愛之心的慈善形象大使代表,記者因此被她和他們迸發出一種強烈的激情:古老的徐州,喧鬧的彭城。多少次,我們在記錄著這里發生的兵家之事:多少次,我們探討著戰爭麾下的徐州史。然而,今天,我們更愿將筆鋒轉向愛心和溫暖,更愿將畫筆描向慈善和奉獻。今天的徐州大地上,一個個年輕的身影,一張張青春的笑臉,一曲曲愛的奉獻的歌謠,降落在每一個角落展現,帶來如同天使般的光亮!
有了他們,有了這樣一群樂于奉獻,愿意奉獻,敢于奉獻的年輕人,我們還擔心什么!
有了他們,有了他們對慈善的熱愛,對慈善的激情,對慈善的解讀,我們還遺撼什么!
有了他們,有了他們拿出一顆心,伸出一雙手,獻出一顆心,我們足以把徐州的和諧之曲唱得更加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