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全神貫注,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不能浮躁,不要充滿投機主義,一定要埋頭苦干,耐得住寂寞,抵擋住誘惑,最終實現蛻變和跨越
2008年11月7日,有“山寨機王”之稱的中天通訊董事長黃朝暉及其家族高管突然集體“失蹤”,留下的供應商欠款及其他債務總共超過2000萬元。他們的失蹤,讓中天通訊這個通訊行業曾經的明星轟然倒塌。就在2007年3月31日,中天通訊還通過買殼、返程收購的方式在倫敦證交所AIM市場上市,并成功完成首期融資約6000萬元人民幣。其招股說明書顯示,中天通訊2006年度銷售額達1.95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2600萬元人民幣。信息產業中,大部分企業的生存壽命并不是很長,企業從輝煌到落寞也不少見。但像中天通訊這樣在兩年內就由主導業內的王者到銷聲匿跡,從海外瀟灑上市轉瞬間負債累累,讓人瞠目。
山寨悖論
中天通訊成立之初的主要業務是OEM,自2005年后獲得GSM手機生產牌照后,就一手研發手機,一手賣牌照。牌照主要是賣給一些山寨機,這使得中天實際上走上山寨道路。山寨是中國產業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現象,是在人口眾多、消費力偏低、產業不成熟、知識產權保護滯后的條件下產生的。山寨的蔓延,從正面角度看,促進了中國信息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跨越式發展,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實惠。因此,山寨的出現不能一概否認。中天通訊一開始就將其目標市場定位為“主要針對居住在欠發達地區的中國消費者”,這很好地契合了中國手機市場的現實狀況和目標人群的實際購買力,也就是契合了大規模山寨產品出現的背景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天通訊必然要走山寨模式的道路,也必然會經由這一路徑賺個盆滿缽盈。
然而,山寨終究是山寨,山寨出現的條件決定了山寨只是曇花一現,大規模的山寨終將被清除進歷史的垃圾堆。走山寨模式的企業天然面臨著一個悖論——山寨是實現一些手機企業超常跨越的必由之路,但山寨又不是可以依靠的長久之道。中天通訊其實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并試圖使企業順利轉型,比如它們已經獨立研發并銷售有自己品牌的手機。但是賣牌照賺的錢比賣手機還賺得多,山寨比不山寨來錢來得更快,此時山寨已經成了難以割舍的巨大利益蛋糕,也就產生了繼續山寨的“路徑依賴”。當“賣牌”模式難以為繼之時,實現企業整體轉型為時已晚,因為貼牌機早就狠狠地侵蝕了自有品牌機。正是企業發展起來的山寨模式打敗了企業自身。所以說,中天通訊的衰敗是先天性的,是苦澀的悖論導致的必然結局。
環境逆淘汰?
一開始就選擇山寨發展路徑的中天通訊,注定要陷入窘境。然而,企業是可以選擇更有利的道路的,中天通訊本來有一線機會離開錯誤的發展模式。據測算,中天通訊一年僅賣牌照的收入就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賣牌照還讓“中天通訊”品牌在終端市場迅速提升,帶動了自有品牌手機的銷售。中天通訊選擇山寨的本質原因在于國家制定的手機牌照的門檻制度。在當時,手機牌照屬于稀缺資源,既然稀缺要價就高。對于獲得牌照的中天通訊來說,賣手機牌照給其他的無牌廠商貼,無疑能獲得高額利潤。
手機牌照的門檻制度是必要的,初衷是好的,既保護了民族企業和產業競爭力,又為中國手機產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機遇。但中天通訊沒有利用這一制度來修煉內功,取得核心的先導技術,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上去,反而利用牌照的買賣獲取收益。結果,收入激增了,利潤提高了,報表好看了,而自有技術還舉步維艱,自有品牌與貼牌慘烈得互相搏斗。2007年手機牌照制最終取消,競爭門檻大幅降低,保護期也不復存在。此時,中天通訊靠賣牌照的收入縮水嚴重,而自有品牌機始終難成大器,衰敗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因此,我們看到原來的手機牌照的門檻制,本來是通過限制準入,為了鼓勵先進、保護先進、激勵先進,從而產生正淘汰,把落后的生產力排斥掉。但是,政策的結果是人為將市場門檻抬高,過度地保護了一些企業,導致它們沒有積極性提升競爭力,沒有發揮出競爭的“鯰魚效應”。假使不存在手機牌照的門檻制,或者中天通訊沒有走上賣牌照的路子,也許在壓力大、困難多的環境下,中天通訊能夠華山一條路,在艱苦中實現自身手機技術的提升,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掌握。從這點來說,國家某種政策對產業門檻準入的限制,實際上對這個產業的發展并沒有起到多大的價值。現在回想起來,當年TCL、夏新等國產品牌的風光,與其說是企業做得好,還不如說是國家政策保護得好。當手機牌照保護的政策褪去,最終發現他們全在裸泳。這也算是中天通訊崩盤帶給我們的又一種啟發。
浮躁是天敵
在行業的發展初期,大量的企業涌入,也幾乎處在同一發展水平,此時的競爭相當激烈。一方面帶來更多的競爭者,另一方面帶來此起彼伏的價格戰。通過激烈競爭,一些企業在競爭中失敗了,最終只剩下了較強大的企業。這個時期就是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關鍵期。在跨越這個關鍵期的時候,企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全神貫注,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不能浮躁,不要充滿投機主義,一定要埋頭苦干,耐得住寂寞,抵擋住誘惑,最終實現蛻變和跨越。這種全力以赴和堅持,在無數成為大公司的企業身上屢試不爽。
而中天通訊卻給了我們一個負面的案例。中天通訊較好地把握了手機市場的發展初期的機遇,為別的手機品牌做代工開始積累了經驗,因為得益于深圳手機產業強大的配套能力,以及市場初期先人一步的山寨策略,靠低價走量,在生產銷售上取得驕人的成績。但是領導人仍然沾沾自喜于山寨獲益,沒有及時轉向到提升技術和服務上。在這個企業成長關鍵時期,中天通訊核心管理層充滿了浮躁的心態,以及賺快錢的投機心理。這點從中天的上市過程中,從缺乏遠見濫用中天品牌中,從故意拖欠客戶貨款中,從對員工入股承諾中,從極其不規范的家族管理中都顯現無遺。無論是戰略、策略、技術、管理、氛圍、心態上,都體現了中天通訊沒有抓住企業成長的關鍵期,實現從游擊戰向正規戰的轉變,由幼稚向成熟的轉變,以至于不能適應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競爭,最終走向滅亡。
中天通訊的隕落無外乎還是反映出企業應該如何創新,政策如何保護競爭,成長中如何克服浮躁這些方面的問題。盡管是些常識性的東西,但像中天通訊這樣的企業依舊會層出不窮。這似乎有點悲哀,但做企業其實就是做些看似尋常最崎嶇、貌似容易卻艱辛的東西。只有鍥而不舍地堅持和執著,摒棄浮躁和投機,才有可能成就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