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藝術佳品、珍貴文物還是玉璽像章,當企業家們將心傾注在這些收藏中,他們的生活便進入另一種境界,終日忙碌的背后,人們看到的是他們對于財富的另一種詮釋
“古樸的壁紙,配上清雅的畫格小窗,陽光灑落進來,依稀泛著亞光銀色,落葉喬木、古色古香的黃花梨桌椅成了滿場最引人注目的裝潢,滿室淡然飄溢散發著濃郁的木香,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豐厚底蘊。”
這就是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經常為人描繪的私家博物館場景。對他而言,正是這樣一方棲息的凈土,才可在都市的喧囂嘈雜中,給心靈提供難得的健康與快樂,使內心多一份淡定與從容。
陳東升曾經在十多年前融資2000萬元與他人合伙創辦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此過程中,他見證了中國企業家投身藝術收藏的潮漲潮起。轉投保險業后依然是藝術品收藏的熱衷者,他在公司大廈11層開設頂層空間,專營中國當代藝術的頂尖展覽,在這里,企業家是最主要的顧客。熱情高漲的陳東升還有一個想法一直縈繞在心間,那就是 “把前門附近的老北京火車站改建成當代藝術博物館也許是最現實可行的”。
建設博物館的夢想,不是只有陳東升一人有,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企業家將此夢想付諸實施。早在2007年1月底時,企業家謝金松的海寧謝氏藝術收藏館就開館了,而在江浙地區,已經有100多個私人博物館成功建館,這些私人博物館的主人全都是企業家。這些博物館大多對公眾開放,盡管并不能帶來許多直接的盈利性收入,但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藏家及其藏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其日后“以藏養藏”。敞開自己的收藏,就如同打開自己畢生精心打理的花園,讓“同道”欣賞那些珍貴的果實和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