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界定租金,并發展出一套計量租金的方法之前,國資監管部門對央企的考核,不管采用什么財務指標,都無法做到真正的科學合理,甚至極容易成為央企內部人揮霍浪費、撈取高薪厚祿的借口
國資委日前公布了最新版本的央行負責人考核辦法。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就是引入經濟增加值這一考核指標。
新考核方法的不足
經濟增加值(EVA)是美國斯騰斯特公司發明的一種公司價值評估方法,也是近些年來日益流行的一個評估企業績效的財務指標。其經濟含義卻至為簡單,那就是充分考慮資本的機會成本,以消除單純的以會計利潤考核指標時,表面上賺取不菲利潤,但股東卻連成本也得不到彌補的窘境。在增強股東回報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又普遍存在口惠而實不至現象的今天,將經濟增加值列入對央企的考核體系,并占有40%之高的權重,顯然是一個值得贊揚的進步。
傳統上,人們主要用會計利潤指標來評估企業績效,但這一指標有諸多的缺點,特別是它不能衡量企業為了盈利付出了多少代價。比如說,AB兩家公司稅后凈營業利潤(NOPAT)都是1億元,利潤都全部用來分紅,沒有負債,如果按會計利潤來衡量的話,這兩個公司的價值就是相同的。但事實上,兩家公司投入的資本可能是不同的。假如兩公司均以20元發行股票,這樣股權成本都是5%。如果A公司為了獲得這1億利潤消耗了15億元投入,B公司為25億元,那么兩家公司創造的經濟利潤分別為0.25億元(1-5%*15)和-0.25億元(1-5%*25),也就是說,前者在扣除投入成本后為股東創造了0.25億元的經濟利潤,而后者反而損毀了0.25億元。其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兩者在獲利1億元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不同。
從公式上看,決定EVA的因素有三個:NOPAT、加權資本成本以及投入資本量。在上例中,我們沒有考慮負債,也沒有考慮兩公司資本成本的不同,如果將這兩個因素考慮進去的話,那么負債率、股票發行價和貸款利率都會影響EVA的大小。股價和貸款利率受到市場狀況的直接影響,負債結構取決于公司的決策,總之,金融市場環境是決定EVA的重要因素。
然而,細讀國資委的這個考核辦法,卻有兩處令人生疑。第一,資本成本不反映金融市場狀況,而是行政指定的,標準取值5.5%,這樣計算出來的EVA是否科學,本身就很成問題。現實的情況是,不同行業、不同素質的公司不論是發行股票和還是向銀行借款,其成本絕對是不同的。考核辦法還規定資本成本三年不變,這也無法反映各年度資本市場的變化。當然,在無效的中國股票市場上,一些大型企業的發行市盈率都動輒達到30、40倍,貸款利率也很低,5.5%這一數字在目前階段也許談不上嚴重偏低,但是,當前的資本成本是歷史上的非常時期,長期平均水平肯定高于5.5%的,可能達到7%—8%,人為指定一個靜態的資本成本離EVA指標的本意相差很遠。
第二,采用前三個年度基準值上的相對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也背離了EVA的本意。因為EVA是一個絕對值,零則是一個參考刻度。大于零就是創造經濟價值,小于零就是損毀股東價值。假如某個公司前三年很低的話,顯然提高經濟增加值就容易得很;如果已經很高了,那么再要提高,就會非常困難。為了保持每年考核拿個好成績,企業自然會產生操縱利潤的動機。盡管EVA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央企不計成本地擴張,改變盈利資產與大量低效資產(如一些用于職務消費和福利性質的酒店、休閑度假資產)并存的局面,因為這樣會增加投入資本,降低EVA,但把資本成本固定在5.5%,則可能會弱化企業靈活運用資本市場的動機。
計算租金是考核央企前提
當然,上述兩點也許恰恰反映了在中國資本市場不完善的環境中,按市場化方法來考核企業績效在操作上的困難,采用某種過渡或變通的方法,正體現了監管者的良苦用心。從這個意義上看,說風涼話并不厚道。
但是,筆者要說的是,對企業考核的真正難點和核心問題并不在這兒,而在于如何衡量央企的資源租金。這個問題如不從理論上澄清和操作上予以解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切考核都是假象。根據現有利潤和5.5%的指定成本計算,EVA指標也許不是特別難看,但是不管它有多高都不能說明這些利潤和“價值”的真正的來源。因為,在壟斷前提下,沒有任何指標能證明央企的高額利潤與“價值”真正是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為股東創造出來的。
目前央企共有129家,這些企業要么是明顯的壟斷企業,要么是不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或對民資設置重重或明或暗障礙的行業,即便一些看上去是完全競爭的行業,名單上的央企也受到了國家資源(如信貸、土地、市場交易方面)的特殊支持。一句話,能進入這個名單的全是帶有壟斷性質的企業。按照經濟學的理論,政府的特許權或者政府支持是一種資源,它對應的報酬是租金(比如當年東印度公司獲得對印度貿易的壟斷權,以向英皇室交租金為前提)。如此說來,政府理應通過向央企收取租金來獲得其應得的報酬。也就是說,如果這筆租金沒有先行從企業的經營利潤中扣除,最終報告出來的凈利潤就是嚴重虛增的,而建立在營業利潤基礎上的EVA,自然也是嚴重虛增的。這好比一個佃農,將當年的收成全部算作了自己的所得,欣欣然地將其全部背回家,全然忘了還有向地主交租這回事。
在壟斷大量存在和其他行政力量普遍介入的中國經濟活動中,租金的總量十分驚人。曾有專家測算,2004年中國經濟活動中的租金總額達到了4.5萬億,占當年GDP的28%。當然,這個估算不一定準確,央企也有可能只占總租金中相當小的一部分,但絕對額之大是不難想象的。2008年年底以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進民退愈演愈烈,國企得到的支持持續增加,租金還在繼續上升是不爭的事實。面對中國的電信巨頭、石油巨頭、央企地產商們天文數字般的賬面盈利,又有誰知道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租金、有多少才是真正的利潤?
租金作為壟斷權力的回報,應該歸壟斷權力的所有人即政府所得,而政府是全民的代表,這意味著央企的租金最終應該歸全民所有。當然有人會說,全民既是央企的多數股東,又是租金理論上的最終歸屬人,沒必要將利潤和租金區別開來。但仍然有幾個理由使得這種劃分顯得十分必要:
一、央企股權早已多元化了,央企的少數股東特別是外資股東拿走了一部分租金,這是不合理的。
二、央企掌握著大量性質不明數量不清的租金,其投融資行為會受到嚴重的扭曲,人們普遍認為,難以遏制的投資沖動就與此有莫大的關系。
三、央企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不僅高層管理人員,而且普通職工在理論上都可以歸入內部人范疇中。國資委作為委托人,要真正實現對代理人的有效監督,第一步就是要能計算出央企的租金來,否則談何考核和監督?在科學界定租金,并發展出一套計量租金的方法之前,國資監管部門對央企的考核,不管采用什么財務指標,都無法做到真正的科學合理,甚至極容易成為央企內部人揮霍浪費、撈取高薪厚祿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