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試就必然有答案。答案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它直接影響著老師們的日常教學行為,制約著高效課堂的構建和實現。請看下面案例:
“人生旅途喜與悲,淚與歡笑成對比。”顧老師這兩天心情由睛轉陰,煩悶異常。原來在剛結束的全市高三模擬考試中。自己課堂上詳細講解的一道政治生活試題,一字不差地出現在模擬試卷中,這怎能不讓人高興呢!為此顧老師竊喜了好一陣:這次考試本班學生平均分總可以名列年級第一了吧?顧老師在課上可是把此題當作典型例題來講的,最后還把資料上的詳細答案讓學生記了下來,叮囑學生一定要認真記、認真看。可分數出來后,顧老師班級的平均分仍像往常一樣處在年級不上不下的中間位置,這可急壞了顧老師。于是連夜分析學生的答卷,這一分析不要緊,顧老師心中倒吸了一口涼氣: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組織答案的,但卻只得了一半左右的分數。原因在于顧老師講的答案與模擬試卷的評分答案有著較大的出入,也就是說盡管試題完全一致,但顧老師依照資料講的標準答案與評分答案相比卻并不一致。
由案例可以看出,即使教師把標準答案給學生,學生的應考能力并沒有得到本質的提升。那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避免類似顧老師那樣的尷尬出現,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追求答案標準而不是標準答案。具體理由如下:
1、只有在追尋答案標準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能力的養成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應試的基礎和前提。新課程標準中“了解、識別、觀察……”、“描述、列舉”、“理解、歸納、分析”“評價、認同……”、“運用、探討……”等具體學科要求,都要求我們擯棄急功近利的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把讀題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考的機會讓給學生,把交流組織答案的權力交給學生,老師不能借口時間緊而代替學生組織答案,更不能把所謂的標準答案一報了之。因為在教師講答案學生記錄答案的過程,只是一個簡單的復制答案過程,學生缺少了其應該具有的形成答案的思維活動過程,必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少了分析與思維探究的學習體驗過程,頭腦中必然無法聚焦于答案的標準,自然就缺乏依據標準生成答案的能力,在試題變化后學生頭腦中也就無法實施有效的思維跟進,不能獨立地組織起有效的答案。實踐中一些老師因學生不能組織有效的答案而把學生禁錮在教室中搞機械的“魔鬼訓練”,這種省略了追尋答案形成過程的教學,結果必然是學生只得到了一點知識而不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維果茨基說:“凡是沒有自我運動的地方,那里就沒有發展。”這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由“以題論題”向“以題論法”轉變,從“盡可能少的題目中,獲得盡可能多的解題規律”,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具體說。就是教師應依據試題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具體而人微地探尋答案標準而不是標準答案,教師可以結合答案和試題材料及設問要求反推出一類答題標準,讓學生的思維由點及面;也可以正向地由一類答題標準結合材料和試題要求推導出具體答案,讓學生的思維由面及點。但不論采取何種方式,我們在講解試題時呈現給學生的都應該是答案的依據即答題標準而不是標準答案,因為答案標準是固定不變的、相對穩定的,是學生進一步駕馭同類問題的活水源頭,是學生能否駕馭一類試題的命脈。至于答案本身是什么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組織,因為答案的表達或表述本身是多變的,只要萬變不離其宗即可,這也符合高考卷政治試題評分時“采點給分與采意給分相結合”的要求。
2,標準答案并不就是評分答案,盲從標準答案必然遏制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準答案是命題人或者閱卷老師共同商量制定的答案,冠之以“標準”,是想以此來衡量學生作答正確與否,有沒有正確反映出試題的本質規定性。但這決不是說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該盲從乃至追尋的標準答案。因為標準答案并不見得就是科學的答案,也不見得就是評分的答案。
受高考試卷主觀題答案的影響,一些老師在訓練時過于迷信“標準答案”,甚至照搬教參或各地模擬卷答案。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批改衡量,可這樣做的害處也是很大的。
第一,教師一言九鼎,說錯就錯、說對就對,標準答案在樹立教師的權威的同時,也制造了許多“冤”“錯”判卷,實質上是一種蒙昧主義教育。例如,某年高考試題用黃河水由清變渾的圖片說明哲學上發展的觀點(正確的答案是變化),就是典型的答案錯誤。高考題尚且如此,如今大量流行、快速編成的各種資料答案就更是破綻百出,如果簡單地遵從其標準答案,甚至標準答案錯了也不能改,那是政治課教學的愚昧,又怎能實現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這樣一來,政治課教學必然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初級階段,學科教學的科學性也將大打折扣。
第二,拘泥于“標準答案”,用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沒有學生的探究與創新思維。新課程把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等素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當學生面對唯一的標準答案的時候,只能任由命題者、教師、書本、標準答案說了算。把學生的思維囿于標準答案的“框架”內,鉗制了學生的思想,扼殺了學生的質疑、提問、求新求異的思維品質。
1932年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教育與成見破除》一文中就說:“教育有兩大目的,一是教人認識自己,尤其是認識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們,在指導學生應考時應把引導學生探詢答案標準放在首位。按照答案標準來補充完善已經有的標準答案,即用批判挑剔的眼光看既成答案,用辯證否定的觀點對待標準答案,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并幫助學生挖掘背后的支撐標準。
歷年高考政治試卷最后只標明是“參考答案”而不是“標準答案”,這一差別的背后實質上就是允許老師們對答案創新完善,同時也告訴人們高考閱卷并不是完全拘泥于該答案。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追尋答案標準而不是標準答案呢?我以為答案標準也不是教師憑經驗給予的,主要還是在解題的實踐中與學生一同逐步歸納出來的。一般來說分為四步:讀材料體會命題目的,讀試題體會試題邏輯層次,寫答案體會多維思路,析答案體會答題規律,“通一題、會一類、升一步”,一句話——獨立思考、自由論證、形成標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如何準確靈活地運用標準,學生依照標準而提供的答案對結論的支持或削弱程度,語義的關聯度和科學性,以及推理和論證能否得出真結論等。教師們應該明白,師生在課堂上追求的應是“相對完整”的答案,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永遠在可期而不可達的追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