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科學家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生命科學史中記載著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從中挖掘科學家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把它們滲透到生物學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乃至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為此就人教版《必修l-分子與細胞》、《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一穩態與環境》,3個必修模塊,進行科學史人文價值具體內容的頻度統計與分析。闡述該套教材全面追求以“創新求實”為主的人文價值取向。
一、教科書科學史類目人文價值取向內容統計
人教版《必修l-分子與細胞》、《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態與環境》,3冊教材中的生命科學史材料,通過深人細致的挖掘后,所有人文素材及其相對應的人文價值取向如表l所示。
二、人文價值取向內容頻度統計
通過對表1所有數據的統計,最后結果如表2所示。
三、結果分析
(一)課程整體方面的人文價值特征
表2數據顯示,從整個必修模塊來看,在科學史這一方面,該套教科書隱含著生命科學史所具有的“追求韌性品質,創新精神,堅持,求實,合作交流,責任感”等人文素養內容。3冊教科書都對“創新”這一思想有著很大的比例,這與我國在追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針有密切的關系。在學習生物學知識中,讓學生有意無意地感染到這些史實人文素材當中的人文思想。其中,
“追求”人文價值內容在3冊必修教科書中出現了17次,占所有人文類別頻度的21,8%,其次是“創新”的人文價值內容,出現了14次,比重為20,5%,還有“堅持”這一內容也不少,當然,除此之外,“求實”、“合作”、“交流”、“責任”等,在整個必修模塊中,全部有所體現。生物教科書科學史人文價值取向的呈現,形式豐富,有“科學家訪談”,也有“資料分析”,同樣也存在于“科學前沿”中,還在“科學史話、科學家的故事、正文”等欄目中出現,可見這套教科書編寫者的良苦用心。當然,這些都很好的符合拓展、延伸《課標》中所要求的“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養成質疑、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人文精神”課程目標。
(二)各必修模塊的人文價值特征
不同的必修模塊,在科學史方面對人文價值的追求也不相同。
1,必修1——追求與創新
必修1模塊,側重的是“追求”和“創新”,這兩大人文價值內容,總計占去了這個模塊的一半以上。比如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與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組裝細胞、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細胞世界探微、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的通道蛋白研究、關于酶本質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所有這些人文素材,都體現出“追求”和“創新”人文價值內涵。具體來說,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與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這則人文素材中,鄒承魯院士告訴大家,做課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創新思維,同時,他做學問的基本原則是:努力追求科學真理……跟蹤最新發展前沿。當然,材料中也出現了“搞研究需要鍥而不舍,永不自滿,為祖國做貢獻,辦老實事,說老實話,做老實人”等體現求實、合作交流、責任等人文思想情感。另外,在“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科學史話這個人文素材中,也告訴大家,
“英國科學家桑格經過10年的努力,終于……”“經過6年零9個月的不懈努力”,這些蘊含著豐富的“堅持”人文味道;同時,在其他的素材中,也都對上述人文思想指標體系有所富有。
2,必修2——求實、創新與追求
必修2模塊,表1和表2數據顯示,比較注重“求實”、“創新”和“追求”這三個方面,分別占到了19,4%、16,1%和16,1%。和必修1模塊相比。在科學史這方面,本冊教材內容豐富度上,持平。都是出現31次,不過在教材中呈現的形式,和必修1相比,有點單一,主要集中在“科學家訪談、正文、科學家的故事”這3大欄目中,尤其是“正文”這一欄目,另外素材方面,也有些不足,一共就9個材料,見表3。其中人文氣息比較濃厚的有“我贊嘆生命的美麗——與楊煥明教授一席談”、“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摩爾根的研究”、“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證明”、“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有點注重“創新”,有的注重“交流”,有的偏重“追求”,這里就不一一論述了。
3,必修3——旨在“堅持”
必修3模塊,則在“堅持”、“創新”、“交流”,尤其是“堅持”這一人文價值,花了不少濃墨。如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整體——與孫儒泳院士一席談、穩態概念的提出和
發展、促胰液素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從治蝗專家到生態學巨匠——我國生態學家馬世駿,這些教科書中的人文素材,都體現出“堅持”、“創新”這一人文價值取向。在與孫儒泳院士的交談這個素材里面,他告訴我們自己從事50多年的教師職業,這與“堅持”人文品質密切聯系;
“生長素的發現”這則素材中,從19世紀末的達爾文,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著生長素,這很好地體現了“堅持”,同時,在整個生長素的研究過程中,從達爾文觀察到植物朝光源生長這一現象開始,到達爾文設計實驗,驗證植物感受光的部分和植物彎曲的部位,到詹森、拜爾、溫特設計巧妙的實驗,無不體現出“創新”人文精神。不過,本冊書對“責任”這一人文思想,沒有安排,建議可否考慮適當的安排一下。
總的來說,所有這些人文價值指標的構建與滲透,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