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織繡品的歷史源遠流長。這些古織繡品經歷數百上千年流傳至今依然保留華美之態,近年來以龍袍為代表的織繡品在拍賣市場一直行情高漲,受到廣大藏家的追捧,使人更真切地體味到“一寸緙絲一寸金”。
織繡品市場行情大好
古織繡品由于精美華麗,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十多年來一直受到收藏家們的熱捧,古織繡品在拍賣市場的行情一直看好。
據記者了解,1999年,北京翰海春拍中二件一組的清中期緙絲制品以145.2萬元成交,另外清中期的緙絲群仙祝壽圖十條屏在中國嘉德秋拍以176萬元成交。2000年,一件清代緙絲壽字立幅在香港佳士得2000年春拍中成交價已經達到了444.5萬港幣。2001年,一件清代佚名的緙絲姜晟書高宗純皇帝御制入征耄念之寶記卷在北京翰海秋拍的成交價達343.2萬元。
2002年,北京翰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緙絲米芾題長春圖手卷成交價格達到792萬元,這使得內地織繡精品的拍賣成交價格首次突破500萬元大關。而香港地區則跨越了千萬元門檻,一件明永樂時期的刺繡紅夜摩唐卡在香港佳士得舂拍中以3087.41萬港幣元成交。
繼2002年出現千萬元的織繡品之后,2004年北京拍賣市場也出現了兩件成交價格過千萬元的織繡品。一件是元代刺繡十八尊者冊頁,在北京翰海春拍中以1980萬元成交。另一件清乾隆緙絲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全卷在中國嘉德春拍中以3575萬元成交。
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御制緙絲三星圖軸成交價為1748萬港幣。此外,在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中,一件清乾隆御制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也以1468萬港幣成交。
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黃繡五彩云蝠紋十二章吉服袍,成交價達到了336萬港幣,一件清乾隆御制緙絲金地福壽團龍八吉祥地毯成交價格251.5萬元。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件清乾隆刺繡黃龍旗成交價格168.75萬港幣。
2008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御制緙絲黑地海水云龍圖儀仗甲胄成交價格1240.8萬港幣,另一件清乾隆御制緙絲龍舟竟渡圖軸成交價格563.1萬港幣。此外,在中貿圣佳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黃地織繡十二章龍袍成交價格67.2萬元。
2009年。北京匡時國際秋季拍賣會上,一件御制緙絲加繡三星圖頌軸成交價格2800萬元,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一件緙絲御筆墨云室記手卷成交價格1792萬元。
北京收藏家協會秘書長祁慶國告訴記者,古織繡藏品由于不易保存,市場數量是非常有限。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一直受藏家的青睞。目前中國織繡藝術品的拍賣主要以緙絲、刺繡和織錦三大門類的制品為主,其中歷代緙絲藝術品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價格方面都要遠遠高于其他兩類。明清時期,緙絲工藝為宮廷壟斷,緙絲制品多為皇室所用。緙絲自古即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
在緙絲收藏品中,最受關注的是龍袍。近年來,只要市場上有龍袍亮相,就會吸引藏家競投。而且龍袍成交紀錄也是屢創新高。這主要是因為,龍袍在市場上是稀有之物。龍袍作為帝王的所用之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況且這些物品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流傳至今并保持完整,數量更是鳳毛麟角。其次是做工精湛,作為宮廷藝術品的龍袍,代表著當時制衣技藝的最高水平。對藏家而言,能覓得皇帝的御用之物,無疑是難得的機會。而且擁有宮廷藝術品不僅是經濟投資,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不過,對于大多數普通的投資者來說,龍袍還是高不可及,而補子則成為了許多人的另外一種選擇。補子是明代官員常服、清代官員補服在前胸后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形或圓形飾有鳥獸的圖案,以圖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階。目前,乾隆以前的一副補子價格都在5000美元以上。
藏家要提升鑒賞水平
由于近年來,古織繡品一直受到海內外投資者的喜愛,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上的贗品層出不窮,對于投資者來講,該如何收藏織繡品,投資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讓我們聽聽專家的建議。
故宮博物院宮織繡專家房宏俊說,在古織繡品中造假最多的是龍袍。隨著龍袍價值的被認可,清代宮廷服飾已經成為造假者仿作的新對象,大量的假龍袍、假官服的涌現,讓對清代宮廷服飾尚不了解的收藏愛好者陷入了收藏困局,白白耗費了大筆錢財。
房宏俊說,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偽作清官服飾許多來自蘇杭,河北等地,這些偽造的清宮服飾,其工藝粗糙,質量不高。在具體鑒定一件清官服飾的真偽時,應當著重關注它的工藝、形制,紋飾等方面,是否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和宮廷服飾的形制規范。比如,近些年仿制的一些假龍袍,不但在工藝上達不到清官的制作標準,而且常常采用現代的針法進行織繡。讓本應由套針、長短針等傳統技法縫制的龍袍上,堂而皇之地出現了現代的亂針繡。同時為了追求時間和效益,偽造者大多偷工減料,過去會用四色,甚至五色表現的紋飾,現在僅用三色就草草完成,使假龍袍的視覺效果大打折扣,令人一眼望去即知真偽。
此外,由于偽造者對宮廷冠服制度的不了解,縫合出來的成衣可謂千奇百怪,漏洞百出。比如依據古代的傳統禮制“遮前蔽后”的要求,女性袍服的下擺或左右開裾,或者是左右不開裾,在后面開裾,從來不會在前面開裾。而市場上偏偏就曾出現本為女性的袍服,開裾在前的衣物。再比如本應左右不開裾,前后開裾的團龍蟒袍官服,被制作成前后左右都開裾的樣貌,在市場上發現這樣的袍服毫無疑問就是一件偽作。
另外,真品袍服上的紐扣,應為銅鎦金的鏨花紋紐扣或鏨水紋扣,偽作者由于無法找到原件,只能用制作粗糙的銅鈕扣替代。同時,清代袍服鈕扣的尺寸是由小到大逐代變化的,在清末扣袢甚至可長達5厘米。因此如果一件被認為是清末的龍袍上配有很小的鈕扣的話,便可判別為贗品。
古織繡品文物專家熊維告訴記者,收藏古織繡品還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是年代。年代愈早、品相愈好的織繡品價值愈高。某一織繡品的早期代表作和興盛期的經典之作,往往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如戰國的楚繡、漢代的吉語錦、唐代的聯珠文錦、宋代的書畫緙絲、明代的補子等,都是織繡品中收藏的極品。二是品種。欣賞品的價格要高于實用品,服裝要高于匹料。緙絲為織繡品中特別受青睞之物。服裝中袍服勝于裙襖,龍袍等宮廷之物和官服又勝于民間服裝。三是珍稀程度。明清武官補子中官位級別低的海馬、犀牛由于稀少,反而貴于獅虎。緙絲少于刺繡,故緙絲身價遠高于刺繡。此外,名家如宋代的緙絲高手朱克柔、沈子蕃、吳熙等的作品,由于技藝精湛,存世稀少而彌足珍貴。
熊維還認為,投資者在投資和收藏古織繡品中,要提升鑒賞水平,要懂得一些織繡的知識。我國織繡品以年代、產地、制作工藝、產品品種等特色形成了名目繁多、品類豐富的藏品系列,并且在清代已形成了各地的名繡,如粵繡、京繡、蘇繡、蜀繡、湘繡等五大刺繡。
粵繡是廣州一帶地區為中心產地的產品,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而著稱。所用題材一般較為定型,為雜花百鳥,具體地有百鳥朝鳳、孔雀開屏、三羊開泰、杏林春燕、公雞鵯丹等。粵繡用色鮮艷濃重,有時還摻人金線,使畫面更加富麗堂皇。
京繡是以北京地區為中心生產的刺繡,題材多為花果、草蟲、誕院小景、戲曲人物等,寫實而生動。一般采用工筆為藍本,繡線為無拈劈絨,以纏針、接針、鋪針等主要針法,根據物體的陰陽面,用變換色塊及在繡花色塊上黼繡其它針法來表現物象的層次和立體感。絨面薄而均勻,花紋光亮平貼,配色自然鮮艷。
蘇繡以蘇州、松江一帶為中心,特點是多以寫生花鳥畫為題材,根據國畫畫稿作繡本,作品多為欣賞品。為了表現國畫中的暈色效果,蘇繡針法中多采用套針,讓絲線在套接時不露針腳,自然暈色過渡,暈色時的色差非常小,故而蘇繡精細雅潔而著名。
湘繡是湖南地區的代表性刺繡,其特點是構圖優美豪放,繡技精巧靈活,色彩豐富艷麗,真實感強,特別是繡獅虎等形象,威武雄健。
蜀繡是四川地區的代表性刺繡,其特點是構圖簡潔、虛實適宜,針法以套針為主,并有斜滾針、旋針等新的技法,使花鳥紋繡品立體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