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的機構瘋狂追捧;上市時的風光無限都隨著華誼股份2009年第三季度季報的披露而一去不復返了。季報一出,一片嘩然:華誼股份急轉直下,凈利潤竟然出現13.73%的負增長,成為28家創業板公司中唯一一家凈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
華誼兄弟終于將電影業的心跳玩到了股市里。北京度華投資首席分析師王建龍表示,這種波折和不信任感對剛剛步入資本市場的影業公司來說是必然的,而且不會因此而結束。影業與資本的融合之路從十幾年前青澀到如今的嫻熟,華誼的先行一步,改變的不只是自己的發展軌跡,亦會使中國電影產業距離“大電影”夢想更進一步。 影業與資本聯姻暗流涌動,已經完成兩輪融資的博納國際影業、中國電影老大中影集團等一批實力雄厚的公司紛紛表示上市意愿。博納影業總經理于冬表示,所融資金很大一部分將用于院線建設;記者在華誼在招股書中也看到了華誼將用超募的6億巨資投資院線,打造“電影全產業鏈”。
“大電影”需要大資金
2009年對中國電影市場來說是具有突破性的一年:這一年,全球經濟危機促使影業“口紅效應”急劇顯現,中國電影票房也實現了近5年年復合增長率接近40%的快速增長。也是在這一年,當中國政府首次將文化產業列入國家發展戰略中之時,華誼兄弟準時搶灘創業板,成為中國影視娛樂內地上市第一股。 華誼兄弟的招股書有幾點很是引人深思:首先是對中國電影市場美好前景的認可;其次是對資金的饑渴,不管是即將開拍的電影還是華誼即將參與的電視劇拍攝,大額資金永遠是華誼迫切需求的;最后是對馮小剛這個品牌的依賴以及票房風險。王建龍認為,在華誼大手筆描繪的藍圖中,第一和第三個問題都遠不如上市能帶來大筆資金重要。
“實現大電影夢想必須要大資金做支撐。”幾年前的《集結號》獲得招商銀行5000萬無抵押貸款時,華誼董事長王中軍曾對本刊記者表示,中國的電影產業要走向世界,勢必要走上聯姻資本這條道路。
很早就與資本市場密切接觸的王中軍對中國電影市場有著自己前瞻性的判斷:2002年,當很多影視公司還不知股權融資為何時,華誼已經不滿足于自有資金和聯合投資為主的模式,開始涉足個人私募。此后幾年,華誼先后引進了太和、TOM集團、信中利機構、雅虎、分眾等企業資金。通過股權融資一溢價回購一再次股權融資的復雜運作后,公司股本金越來越多,但王氏兄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絕對控股。2008年,華誼從電影《梅蘭芳》中撤出,主要原因就在于公司希望參與整部電影的制作與運作愿望沒有實現。
2008年,由于華誼的主體意識強化了華誼的品牌形象,拓展了融資渠道,因此先后獲得了招商銀行和北京銀行的無擔保貸款,這不僅是我國民營影視公司第一家,且成為一個孤本。接受記者采訪的銀行人士說,華誼獲得的5000萬招行貸款,很大程度上是馮小剛的品牌效應,這樣的案例不具有普遍性。
此后,院線和發行環節的缺失使希望做“中國的時代華納”的華誼根基并不穩定:美國影視業極為發達,對GDP貢獻位居第一,而它的八大影視公司無一例外地起家于其發行公司,在發展基礎上形成全產業鏈運作,不僅是內容提供商,同時也是渠道商,中間又有發行公司打通兩者。
“華誼要建立自己的全產業鏈布局,尤其補院線短板,背后只能依靠強大資金的支持。上市融資就是最有效的途徑。”王建龍表示。 早在2007年7月,橙天娛樂就因成功收購嘉禾89.06%的股份成為內地第一個上市的影視公司。此后一年多時間,橙天娛樂一改嘉禾過往9年的虧損紀錄,業績出現了極大的飆升。而在幾年前獲得招商銀行無抵押貸款時,王中軍就說過:資本和影視的融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沒有充足的資本,無法做出“大電影”。
與華誼上市同一時間,已獲得赴紐交所上市資格的博納影業以積極發動攻勢的姿態宣布“春天來了!”“2009年,當大家都在喊如何過冬的低潮期,博納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市融資”。與華誼的個人私募不同,博納因很好的業績、管理團隊和盈利能力,獲得了經緯、紅杉等創投機構的1億元人民幣投資。此前的2007年,博納融入了中國電影行業首個風險投資,公司也開始從代理發行向投資制片轉型。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博納影業總經理于冬表示,博納能夠吸引到多方面的私募資金,首先歸功于公司一直努力打造的創意平臺,也就是風險投資的容器。由于冬和香港著名電影人施南生創意發起的“A3國際”亞洲電影基金就是容器之一,該基金聯合了日韓的力量,計劃募集1億美元,5年內投資30部亞洲電影——這個平臺主要想通過將電影業專業力量進行整合,搭建融資平臺;2008年,博納和英皇聯手成立了博納英龍演藝經紀有限公司,2009年跟知名導演黃建新、陳可辛建立“人人電影公司”,其第一部電影《十月圍城》票房已經達到2.8億!
其次,2008年起,以發行起家的博納在海外成立發行工作室,這個海外發行渠道無疑也是博納在融資中一個重要的籌碼。僅在去年5月的戛納電影節,發行公司就達成近千萬美金的海外銷售意向,實際預售合同近600萬美金,這對項目成本回收、實現盈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究竟是中國電影業的繁榮吸引了資本,還是資本的進入繁榮了中國電影業,誰也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大家都想趁外資還沒有大規模進入中國影視行業的時候,抓緊時間布局。 正如于冬所說的那樣:“誰有資金,市場就是誰的。市場份額的大小決定了你在未來電影大蛋糕里能夠分羹多少。”
投資影院布局“全產業鏈”
華誼兄弟的招股說明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募集資金量超出預計募集資金數額,則公司將用超額部分資金于院線投資項目。該項目總投資額為12,966.32萬元。”一直以來,以內容制作為核心競爭力,選擇橫向整臺電視劇、演員經紀、音樂等業務的華誼兄弟最終也難免縱向切入影院投資。向下游延伸,成為華誼無法逃避的選擇。
華誼兄弟也在招股說明書中指出:國產電影票房收入增幅兩倍于電影產量的增幅。根本原因在于大投入、大制作,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商業化運作水平較高的國產商業大片數量的不斷增多。王建龍指出,如果全國人民每年每人平均觀影一次,按照2008年全國票房基數43億計算,全國票房可達到286億,市場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他認為,自2002年院線改革以來,中國的電影市場仍處于初步復蘇階段。
同樣,在備戰上市的博納也將觸角伸到產業鏈的下游。從2008年開始,博納先后拿下了北京悠唐廣場、深圳華強北等知名項目。瞄準的都是一線城市,在那里建五星級影院。按照于冬的思路,博納將在未來幾年內投資3到5億元建成20家五星級影院。
“當我們的院線占到市場份額的10%左右,博納就能成為中國第一大電影公司了。”于冬表示。
“從電影的產業鏈來看,包括了制作,發行和放映。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影視公司都介入院線環節,是因為這部分是收費的最前端,具有現金流高、無應收款、安全回報率高的特點。同時,在一線城市的大型商場,也需要配置同樣級別的電影院,滿足人們的觀影需求。”王建龍分析。
在電影產業鏈中,影院是票房的直接來源,因此也在電影票房收入中占據最大分成比例。通常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50%由院線所得,40%歸電影制片及發行方所有,其余10%為院線公司所有。
在王建龍看來,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正處于高速增長期,尚有很多潛力可挖,而誰能搶先布局好自己的終端,就能在此后的競爭中擁有更大的主動權。目前,各個影院的檔期和電影內容相差無幾,沒有形成差異化,這種局面會隨著電影市場的成熟而發生改變,比如全產業鏈的公司就可以在自己的院線內放映自己的影片。前不久,博納的《十月圍城》在自己投資自建的悠唐國際影院首播,開業一個月內,悠唐影城采取低票價優惠政策吸引觀眾,包括《變形金剛2》在內的所有大片均以35元的票價對外出售。
如此可見,自己投資的影片在自己的院線播出,不僅可以讓終端更有競爭力,還可以保證影片的放映,無需受人牽制。
正如華誼在招股書中所表達的那樣:院線獲利穩定且容易計算,作為上市公司一定會非常重視。王建龍表示,中國電影市場院線稀缺,發展潛力巨大。和美國8000人擁有一塊電影屏幕相比,中國約30萬人才有一塊。“這說明中國的院線還有巨大發展潛力。”與此同時,雖然院線的投資周期長,但盈利穩定,此外院線還是影片抗風險能力的基礎,有自己的院線作為終端支持,可以降低制片的風險,提高獲利能力。
申銀萬國的研究認為,未來5年,我國電影行業的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35%,預計到2014年,國內票房將突破200億元。
“我國電影行業目前處于高速發展期,即使在去年的金融危機下,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原因就是電影是娛樂消費中成本最低的,經濟環境不好時,它能成為其他娛樂的替代品,而經濟環境好時,又能跟隨大環境一起發展。”銀河證券研究員許耀文預計,三年內中國電影行業的年產值將突破百億,而200億、300億元的年產值也并不遙遠。
記者看到,包括中影、橙天嘉禾等在內的所有電影集團,都大把花錢建設院線,而橙天嘉禾更是走出了并購院線的一步。去年10月,橙天嘉禾收購北京華城美映影院有限公司兩家影院及七家院線經營權;其未來院線發展目標是:兩年內進入內地的五大院線,成為亞洲最大的院線管理集團。
許耀文分析道,對于如華誼兄弟這樣的民營電影公司,短期內要在影院規模上趕上中影、上影很難,通過并購是最有效的手段。另一位資深傳媒行業分析師也指出:影院是整個電影產業鏈中賺錢最穩定且保障性最高的一環,尤其不受單項電影項目的風險影響。但理性地建設影院也需要依賴成熟商圈等硬性條件。
“在區域沒有飽和的情況下,電影院線的跑馬圈地會成為一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