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世界城市的內涵,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清晰表述了這樣一句話:“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要有別于紐約、東京等世界城市,我們要學習他們,但不能照抄,北京要發展社會主義的世界城市。”
這意味著,北京必然要開拓一條屬于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世界城市發展之路。
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連玉明對此的理解是:在發展中國家首都建設世界城市,對世界城市本身的發展軌跡來說就是一種挑戰,這需要依賴于中國的加速崛起。因此“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應該上升到一種國家戰略”。
“從大處來說,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所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沒有世界城市這樣的節點,發展就沒有支撐,崛起也會失去依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是我們國家走向世界前臺后首都工作的一個新的奮斗方向,也是后奧運時代北京在新的起點上謀求更高層次發展的戰略選擇。
“本次金融危機中,倫敦、迪拜等城市發展的最大教訓就是沒有腹地,我們一定吸取。”
對于發展中國家建設世界城市,連玉明表示他們首要問題是發展問題,而且是那種“通過強化城市中心功能帶動一個更大區域的繁榮,甚至引領整個國家的發展”,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建設世界城市需要構建世界城市區域體系。”
對于當前的北京來說,跳出自身限制,將自身發展與環渤海經濟圈緊密相連,就顯得尤為重要。“世界城市的發展都不可能依靠單個城市的發展,而是整個世界城市區域的繁榮。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必須以北京為中心,形成一個輻射能力強、開放程度高、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極點;圍繞北京、天津兩核形成一個功能完善的城市區域,并以此構建一個密切互動的京津冀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格局。
大區戰略與新城戰略
在國家戰略的基礎上,連玉明表示,北京應著重大區戰略和新城戰略——“它的戰略地位不僅是為了緩解疏散中心城區的人口流出和機構外移,更在于向周邊輻射。”
連玉明自問自答了下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在有部分群眾不愿去新城?這是因為新城的各種配套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繼續大力改善新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提升綜合功能和承載能力。他認為,加快行政區域資源整合后,行政成本降低了,優勢集中了。比如說大興和亦莊,現在的問題是大興有空間沒產業,亦莊有產業沒空間,如果這兩個區域進行整合。那么整個南部制造業就有了新的發展機遇。石景山、海淀和昌平也是同樣的道理。海淀有中關村科技園,石景山有首鋼,如果把幾個區縣的資源整合起來,設立一個中關村科技新區,將首鋼主廠區納入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石景山打造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特色園,重點引進文化創意企業,重點發展網絡游戲、動漫和數字媒體,在昌平園重點發展能源科技和生物制藥兩大特色產業,這三個區的發展就通了。
“同時,應啟動研究東城、西城、崇文、宣武的合并,在條件成熟時整合形成中心城區,重新調整新城建設規劃,高起點高標準推進新城建設。
金融與創新雙驅動
金融危機后,北京的金融業成為回升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金融業也因此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般說來,當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將不再以產業經濟作為主導,金融業則成為核心。如連玉明就認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核心是建設與我國經濟實力、與人民幣匯率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通過資金融通、資本運營來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從而提升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與控制力。
持同一觀點的段霞認為,作為中央宏觀調控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所在地,以及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和金融機構總部的聚集地,首都金融業的發展擁有巨大的資本管理優勢。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約40個金融中心中,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中有2/3是首都,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中約1/2是首都,在一國國內金融中心中4/5是首都。
本次金融危機中,北京所受沖擊很小,無不和其深厚的科技、人才積淀密切相關。北京集中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科研機構,兩百多所高校,這幾年跨國企業的研發中心也開始向北京匯聚,目前北京有各類外資研發中心239家,僅中關村就有70余家。
2009年底,中央吹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號角,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等為主的新興企業脫穎而出,創新使古老的北京煥發出勃勃生機。再看看其他個世界城市,它們的崛起都是與創新相伴相生的,因此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必然離不開創新,必須走創新城市之路,實施全社會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聯動的城市知識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
和諧發展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市“兩會”上,稍加留意同樣可以發現,建設世界城市要實現“和諧發展”可能是最多的聲音,記者認為,這或許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世界城市”與其他世界城市最大的區別。
連玉明告訴記者,目前世界城市面臨著兩大挑戰,一個是社會兩極分化,另一個是生態環境惡化。在發達國家世界城市的形成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社會分工、社會對立的現象和資源過度消耗、環境破壞等問題。西方學者的研究表明,處于全球城市體系最頂端的世界城市也是貧富最為懸殊的地方,它們匯聚了巨大的權利,也造成了城市內部的兩極化和邊緣化。
因此,他認為中國建設世界城市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不能重走“先分化后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促進社會和諧、保持生態友好與建成世界城市同樣重要。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必須走經濟、社會、資源、人口、環境相互友好的道路。積極探索一種與城市發展高端化、優質化、集約化、低碳化、多元化相適應的發展模式,解決好居民就業、居住、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人民的福祉。
畢竟,發展是為了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