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吊車仿佛都集中在這里了。”這是一家外媒十年前對北京的一句評價。不妨套用此句來描述一下此時各方資本爭相進入北京的景觀:“全世界的資本仿佛都集中在這里了。” 首都經貿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段霞告訴記者,按照首都“新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奧運后北京已經初步具備建設世界城市的基礎條件,進入國際化進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據最新統計:2009年北京第三產業的比重預期將達到75%左右,已接近國際公認世界城市標準的底線。北京國際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在2009年預期將超過6500萬人次,成為世界第四大機場。按照軌道交通規劃,到2015年北京的軌道交通將達561公里,達到世界城市前幾名的水平。其他如城市化水平、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基礎設施水平、信息化水平等也都接近或達到了世界城市的標準。預計到2015年,北京人均GDP將接近2萬美元,到2020年人均GDP將可能達到3萬至5萬美元。
“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了首都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也極大提升了北京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奧運三大理念轉化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三大發展戰略,成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基本內涵和鮮明特色。”
段霞研究中的世界城市總是流動著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世界城市具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進入后工業社會,她認為世界城市的特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于服務業逐漸取代制造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支柱行業,世界城市成為服務性城市和全球信息的聚集地。二是世界城市出現了政治、經濟、人文、科技強勢融合發展的特征。
記者發現,在這些世界城市的新特征中,都能發現北京作為世界城市的明日之星已初步具備這樣的基本特質:
世界經濟管理控制中心。世界城市首先體現了很強的世界經濟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一是跨國企業總部云集。段霞認為,企業總部集中了企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承擔發展戰略的制定等決策職能,對分散于各地的機構和經濟活動具有管理和控制的職能;北京由于具有政策優勢,與政府政策部門和監管部門的信息溝通和理解方便,成為了國外跨國公司進駐中國、建立地區性總部的首選之地。
2006年,中國社科院曾經對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在部分城市的分布做了分析,其中東京52個,紐約24個,倫敦23個,北京15個;記者得到的數據顯示:截止2009年底,共有80多家跨國公司將區域總部落在北京;再加上國內的世界500企業總部大都聚集在北京,北京總部經濟的優勢十分明顯。
二是世界城市的金融服務業非常發達,紐約、倫敦和東京就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具備為企業或市場的全球運營提供服務、管理和融資的能力。
作為中央宏觀調控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所在地,以及國內大型金融機構總部的聚集地,北京金融業的發展擁有巨大的資本管理優勢,已初步形成了與首都地位相稱、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國家金融資本管理中心。2009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56.1億元,同比增長22.9%,居各行業增幅之首,其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16.13%,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8%,均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居全國的首位。 最為突出的是,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日本、歐洲的金融機構普遍陷入困境,而中國金融毫發未損,隨著中國金融話語權的上升,北京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國際事務協調中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經貿、衛生、環境、安全等領域的雙邊、多邊國際協商活動在世界城市舉行,世界城市成為全球性問題解決的聚會地、協商地和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場。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越來越成為各種國際活動的樂選之地,甚至是必選之地。這與中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中國越來越融入國際社會、愿意在國際事務中擔當積極角色密切相關,也與北京這座古老文明城市越來越國際化并在這一過程中煥發出的活力和魅力密不可分。可以預見,北京作為國際事務協調中心的地位將會得到加強。
世界知識創新中心。早在二十多年前,從中關村的硅谷之夢開始,北京就被貼上了“創新”的標簽。這些年來,流動的人才浩浩蕩蕩奔赴北京,使北京匯集了大量的國際國內專業人才。段霞告訴記者,北京是我國的教育科研中心,也是自然和社會科學研究高端人才密集度最高的地區。2007年,北京地區的兩院院士人數達719人,2008年北京地區科研院所達266所,2008年,北京專利申請量為43508項,批準量為17747項。
“北京的智力密集與其他國際城市相比并不遜色。”段霞談到,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將中關村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一環。立足中關村發展,努力使中關村成為全球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區,世界前沿技術研發和先進標準制定的引領區,國際性領軍企業的發展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技術產業的輻射區,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實驗區。 段霞很看好北京成為新一輪競爭中的“世界知識創新中心”。在她看來,這類中心應該具備以下幾個要素:擁有高速通訊網絡和“智能信息城”、創意成為最能體現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價值;適合創業的軟硬環境等。 世界文化中心。后工業社會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非物質生產性趨勢十分明顯。這意味著,文化不再僅僅是依靠社會資助的精神產品,而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2009年北京天創文化公司旗下劇目《功夫傳奇》在能容納2400人的倫敦大劇院連演27場,場場爆滿引起轟動,這是中國舞臺劇首次以商演的形式進入歐洲高端演藝市場。
天創背后是北京奔涌而出的文化市場,北京千年文化積淀也隨著“創意之都”的提出而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2009年也迎來了北京旅游產業的勃興:北京旅游總收入有望達到24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以上,而根據UIA的統計,北京2007年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為88次,位于城市排名中的第17名(國內只此一家)。北京在舉辦國際會議和展覽方面有很大優勢,國際會議資源豐富,會議設施良好,今后的發展潛力很大。
“成為世界文化中心的基本條件是:通過創意與體驗擴大本土文化影響力,是著名的國際旅游、國際會展、國際教育城市;通過影視、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時裝等表現形式形成獨具優勢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打造世界頂級的適宜于生活、工作、娛樂的文化消費和時尚文化氛圍。”段霞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北京無疑是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