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Google全球副總裁、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多姆德在Google官方博客中發文表示,正在重新評估Google中國市場的運營,希望運營一個不經審查過濾的搜索引擎,否則將不得不關閉Google中國(Google,cn),包括可能會關閉中國辦公室。就在Google的退華事件在中美兩國的網民、媒體之間引發輿論風暴,甚至引起了兩國政府之間的隔空喊話時,Google CEO施密特又向國外媒體表示,“希望與中國政府協商取得一致后繼續留在中國”。Google中國員工訪問Google總部服務器的權限在一度取消后也得到了恢復。
在運營一個經過濾的搜索引擎四年,以30%左右的份額坐穩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老二的位置之后,Google會退出這一市場嗎?有分析師認為,Google在該問題上的高調意味著其必走無疑,但施密特的發言又顯示出Google內部的意見分歧和矛盾心態。眾所周知,Google創始人之一布林和Google CEO施密特對于中國市場有著不同的看法。但不管Google最終作何決定,對于Google在中國的代理商、合作伙伴、客戶以及資本構成中有Google血脈的創業企業來說,對情勢做充分的預估并為理論上最壞的可能性準備好應對措施,才是當務之急。據悉這已不是Google第一次對中國市場萌生退意。在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運營的四年中,Google無所不包的信息搜索理念,與中國監管當局以維穩為出發點要求搜索引擎對敏感詞進行過濾的政策一直存在沖突。即使Google這次選擇留下,如何防范這個潛在的風險,也是中國企業的決策者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Google真空
如果Google選擇撤離,其中國本地化的搜索引擎Google.cn被關掉,受到沖擊最大的或將是其關鍵字廣告的代理商。目前Google在中國共有26家授權代理商,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大代理商,有些已經發展到了近200人的規模。Google撤離或許會使Google中文關鍵字廣告的代理業務回到Google 200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之前的狀態。由于Google的境外.com網站也能提供中文搜索,當時Google在中國搜索市場的份額相當于目前的水平。很多傳統型的中小企業存在網絡推廣的需求,對Google自助型網上填表的直銷方式又不太熟悉,一些自發產生的、為企業進行關鍵字廣告投放和網絡優化的“Google代理商”便應運而生。如果Google撤離之后其.com網站在中國仍能正常訪問,Google中文關鍵字廣告的市場需求仍會繼續存在,但可以想像搜索效果的下滑必將導致市場規模萎縮很多。除了中文關鍵字業務外,中國中小企業的海外推廣需求也能支撐代理商的生存空間。只不過,代理商之間的一場淘汰競爭在所難免。
同時,以新浪為代表的采用Google搜索服務的網站面臨更換服務商的局面,而它們的選擇面是如此之窄,除了百度之外,目前搜狐搜狗、騰訊搜搜、網易有道、微軟必應等搜索引擎市場份額的總和,據統計不足5%,而它們之中,有些還是新浪的直接競爭對手。Google中文搜索引擎的關閉也會使其關鍵字廣告的最大客戶之一阿里巴巴面臨選擇難題。在百度推出C2C交易平臺百度有啊之后,阿里巴巴和百度之間的業務已經高度重合。一旦Google撤離,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如何進行網絡廣告投放?
倘若關閉了搜索這一主業,Google的中國辦公室即便保留,其擴展業務也必將無所依附而舉步維艱。倘若中國辦公室隨之關閉,Google目前在中國的本地化服務Google地圖、Google音樂失去給養,以Google地圖為技術基礎的一批網站,例如藝龍、攜程網、大眾點評網等,其前期投入將付諸東流,而后續運營也將大受影響。Google音樂是Google與巨鯨網聯合推出的免費音樂搜索服務,Google還是巨鯨網的戰略投資者。Google的退出或將徹底改變巨鯨網的發展軌跡。
除巨鯨網之外,李開復主政下的Google中國還戰略投資了網絡社區天涯在線、傲游瀏覽器、社區論壇軟件商康盛創想、軟件下載商迅雷、導航網站265.com、分類信息網站趕集網等。這一系列投資的戰略核心是搶占用戶終端,拓寬Google中國業務的推廣渠道。顯然,這與Google總部全盤收購技術創新型公司的投資風格截然不同。倘若Google關閉其中國辦公室,這些被投資企業對于Google總部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Google撤退會使中國數10萬計的GoogleAdsense聯盟網站失去一部分廣告收入。目前在門戶網站、論壇、博客等數10萬計的大小站點上,均可以看到“Google提供的廣告”字樣,顯示的是Google針對網站內容自動匹配出的關鍵字廣告,根據廣告被點擊的次數,Google會支付這些Adsense會員網站一定的傭金。這一直是國內很多中小網站一項最主要的廣告收入。
由Google總部提供支持的業務如商業應用套件Google Apps、電子郵件Gmail、即時通訊工具Gtalk、瀏覽器Chrome等,也都支持中文應用,并在中國市場擁有一定數量的用戶。Google在中國市場的退縮,必定影響到這些業務的服務質量,大量中小企業也許將不得不放棄免費的Google電子郵件等辦公套件。
TD終端戰略將受影響
與互聯網產業相比,Googie退華對中國移動通信產業的影響或許更為深遠。在Google爆出退華風波之后,原定于1月20號舉行的中國聯通與摩托羅拉、三星聯合發布兩款Gphone(指采用Google 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的發布會,也在Google的要求下取消了。Google并未在對上述兩家手機廠商自由使用Android平臺提出任何限制,但要求它們將已經批量生產的手機產品返廠處理,去除所有Google標識,手機軟件系統中已經預置的搜索引擎、地圖等Google應用也要全部刪除。對于Gphone來說,這是一個糟糕的信號。
Android的開源模式。讓其迅速成長為一個可與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老大Symbian相抗衡的產業集群。以Android為藍本,中國移動推出了OMS操作系統,并打造了系列旗艦機型Ophone,以強化TD的終端優勢。一旦Google撤離,Android失去后續支持,其優勢應用Google地圖、Google搜索、Google Voice、Gmail等被Google下禁令,采用Android操作系統的Ophonet手機將變成沒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平庸終端。中移動或將不得不調整TD終端戰略。眾所周知,終端一直是TD的軟肋之一。
有業內人士認為,Google也可以出售的方式退出中國市場,這方面有雅虎的模式可借鑒。這樣Google既不必直面其價值觀與中國國情之間的沖突,又通過參股中國接盤者的方式,分享中國市場的高速成長。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從雅虎的案例來看,阿里巴巴接手之后的雅虎中國已完全淪為阿里集團的站內搜索引擎,原有的門戶業務幾經轉型也萎縮殆盡,雅虎品牌在中國幾乎為人所淡忘。而今雅虎已經另建了一班人馬試圖在中國市場重振虎威,但世事變幻,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態勢已今非昔比,重塑品牌和市場地位的投入與分享阿里巴巴成長的產出之間,是怎樣一筆賬,還要多年之后才能算清楚。以Google的風格,這種方式更多只是一種推理上的可能性而已。當然,這種切斷技術供應的退出方式也無助于減輕中國企業的Google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