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來自全國近20個城市的100余位市長、區長以及國內知名城市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崇文區天壇飯店,在全國“2010城市管理經驗交流會”上,深度探討城市管理的經驗與體會。
會上,崇文區在近三年時間內通過城市管理具體實踐總結創建出的“崇文模式”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強烈反響和關注。
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認為,一座城市光鮮的外表之下,不應當是一顆冷冰冰的心。崇文區的城市管理模式,把城市管理更多地放在滿足民生訴求上,帶著感情管理城市,實現了從突擊式向常態化轉變,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從單一式向社會化轉變,正在成為共和國首都最美麗的城區,同時也為全國提供了一個經驗樣本。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靈魂管理城市
崇文區是北京市中心城區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歷史傳統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天壇文化圈”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在城市管理領域實現了由落后到先進的歷史性跨越,連續三年在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城管行政執法綜合考評中保持領先,2008年被國家衛生部和全國愛衛會授予“國家衛生區”榮譽稱號,在中國城市管理發展年會上榮獲“中國最佳管理城市獎”。崇文區的城市管理思路和體系被領導和專家譽為“崇文模式”。
在城市發展同質化現象嚴重的今天,以文化優勢打造管理特色,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是在一個更高層次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強城市個性魅力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崇文區的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擁有“天壇居中,幾樓環繞”的獨特城市空間格局。自明清以來,就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賈文化、會館文化、民俗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玉器、象牙雕刻、景泰藍、漆雕等民族手工藝薈萃,入選國家級和市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位居北京市第一。
祟文區的城市管理正是堅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靈魂,從單純追求環境整潔有序過渡到追求文化品質的管理。通過堅持“四個百分之百”的原則(即百分之百遵從中華傳統文化、百分之百搶救有價值的文化建筑、百分之百維護前門地區的整體風貌、百分之百保護民族老字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前門大街成功地實施了自明清以來600多年間規模最大、投入最多、最為徹底的修繕整治,取得了“古都風貌煥發青春”的重大歷史性成果。前門大街開街以來,已迎來觀光購物的國內外賓客超過8000萬人次,進入到明清以來最為繁華的歷史時期。
不僅如此,崇文區還搶救和修復了北京僅存的一段明代城垣和角樓,建設明城墻遺址公園;復建了永定門城樓,竣工啟用了永定門廣場,實現了北京傳統中軸線的南北貫通;集中整治南護城河沿岸,建成24節氣柱主題公園等等。崇文區不斷在城市發展中注入人文內涵,有效地凝聚城市精神,提高城市品質。
創建城市管理新模式
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為改善民生,從根本上破解城市管理難題,崇文區在全市率先推行信訪代理制、領導干部“三訪”和信訪風險評估制度,著力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讓各級領導干部主動替群眾跑腿,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建立了經常性走訪機制,變上訪為下訪,深入全區83個社區傾聽群眾建議。連續三年崇文區保持信訪量下降和越級群體訪、非正常群體訪“雙零”指標。同時,崇文區還大力推進“早餐工程”、“菜籃子工程”,新增各類規范化早餐經營網點49家,蔬菜經營網點27家,就地設立便民服務臨時市場,讓無照商販“合法經營”、規范經營,既解決了部分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和廣大群眾買菜難的實際問題,又維護了正常的市容環境秩序。為幫助百姓就業,崇文區采取崗位支持、適地安置、聯合救助、就業幫助等全面的救濟救助措施,在全市率先推出“創業者俱樂部”模式,累計帶動1.1萬人就業,全區連續20個月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所有有勞動能力的失業人員全部就業。
以舊城改造為前提。崇文區是老城區,人口密度過大,市政設施落后,公共服務資源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2006年以來,崇文區先后實施了18余項危改工程,累計啟動搬遷3萬戶、近10萬人,占北京市城四區總量的62%,占城八區總量的51.1%,全區危舊房比例由70%降到了14%,成為北京市近年來舊城改造“項目最多、戶數最多、社會卻最平穩”的城區。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城市管理中,崇文區大力推動管理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在全市率先將市政管委改為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賦予其對城市管理工作進行統一組織、協調、監督、指揮、服務的職能,實行“大城管”管理模式。變“部門分割”為“集團作戰”,進一步整合了管理資源,增強了管理合力。
以科技運用為依托。崇文區還通過提升城市管理科技含量與科技水平,實現管理科學化、標準化和精細化。城管監督中心廣泛使用3G、GPS定位、GIS、移動監控和計算機技術,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覆蓋全區的城市圖像信息管理系統。此外,崇文區還在全市率先引進了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設備,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和無害化。全區垃圾總量逐年遞減,垃圾減量工作連續兩年排在全市第一。
以綜合執法為保障。2007年,崇文區明確提出了“政府統一領導、街道牽頭組織、日常全面監管、綜合強力執法”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行綜合執法機制。全區7個街道分別成立綜合行政執法組,最大限度地整合執法力量,囊括了城管、公安、工商等25個執法部門。在運行模式方面,堅持執法重心下移街道,突出街道的屬地管理責任和統籌管理權。通過綜合執法,崇文區的“城中村”整治、拆違、戶外廣告牌匾整治、靜態交通管理等多項工作在北京市進入先進行列,全區環境秩序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水平。
為“招大商、引強企”打造良好投資環境
2006~2009年,崇文區不斷加大對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在區級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累計投入18.36億元,年增長69.7%,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管理各項工作超常規推進。
三年來,崇文區集中整治“城中村”面積38.3萬平方米,占城四區的51%。垃圾減量工作、節水創建工作連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2009年全年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達273天,高于北京市下達指標3.8個百分點。左安浦園、廣外南里和東花市南里三個社區被評為“2009年北京市十大魅力社區”,數量居全市第一。全區刑事案件發案率在北京市城八區保持最低水平,連續兩年被評為“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區”。
通過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崇文區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中村”消失了,綠地景觀增多了;市政基礎設施水平實現質的提升,徹底告別了“下水使用清朝方溝”、“三百人共用一個公廁”的落后狀況,水電氣熱等管線深入腹地,“五橫五縱”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公共配套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經過危改,全區教育設施、衛生設施、社區辦公用房建筑面積分別增加了52%、36%和234%,有效疏散了人口,緩解了人口、資源、環境這一突出矛盾。
如今,崇文區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臟亂街巷基本消失了,公共綠地和市民休閑公園增多了,金魚池、國瑞城等一批現代化社區拔地而起,南中軸路、前門大街等重要文化遺存恢復了歷史風貌。一個文化彰顯、管理有序、景觀優美、環境宜居、市民滿意的環境靚麗之城、生活品質之城在崇文已經初步呈現。
城市管理新模式更進一步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持續改善的區域環境為“招大商、引強企”打下了堅實基礎。三年來,崇文區憑借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京港地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集郵總公司、五糧液大世界等690家企業入駐;前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區、南中軸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崇外商務區建設進展順利,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全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預計2009年全年,崇文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6億元,同比增長9%左右;區域稅收實現109.14億元,同比增長8.5%;區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0億元大關,完成20.58億元,同比增長13.6%。“招大引強”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崇文區新引進企業69家,其中注冊資金在5000萬元以上的7家,預計全年實現區級稅收3000萬元,實現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