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地震。全球馳援,體現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中國身影”最早出現在國際救援現場,中國救援隊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受到了世界各國的贊揚,體現了真正的大國責任。筆者在此主要探討如何利用馳援海地的典型實例結合政治課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一、通過鮮明對比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針對青少年的特點,通過運用影視、報刊、音樂、網絡等形式,為廣大青少年提供豐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筆者剪輯了部分新聞網站內容,把海地和汶川兩次地震通過震前、震中、震后三個時間段進行圖片文字表述比較,讓學生在對災難的體驗中對比感受得出“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們為強大的祖國而自豪”的結論。
震前的海地在近現代史上經歷了戰爭內亂、政治獨裁、經濟癱瘓,再加上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人民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強震后,國家瀕臨崩潰,只能依靠國際社會伸出援助之手。地震后的太子港,已經發生多起劫掠事件,有人哄搶物資,手持武器的劫匪公然橫行,人們私刑處置盜匪……與總統府一同震毀的還有這個國家的法制與秩序。
而“5·12”汶川地震之后的中國,伴隨悲痛的是鎮定有序、舉國同心,政府高層親臨指揮,解放軍奮不顧身搶險救災,志愿者自發救助。全國人民源源不斷地捐助物資,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國家所擁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今,從廢墟上崛起的新汶川已初具輪廓。
二、通過我國展示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進行責任教育
通過責任教育,應使每個學生都樹立這樣的觀點:應該敢于攬責任、主動攬責任,而不是冷漠或者推卸責任。
我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們的神圣使命,構建和諧世界是我們的不懈追求,派遣維和警察是我國履行國際義務、發揮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作用、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體現。教師可以此為例,引導學生加強責任意識。
海地救災過程有力表明,中國在國際上是個真正負責任的大國。其一,對救援時間負責,對拯救生命負責。正是有這種對時間和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中國救援隊才能飛越半個地球而又首先到達并展開搜救。其二,對中國烈士負責。中國救援隊抵達災區之后,首先開展對本國被埋人員的搜救,這是完全正確的。首先對本國公民負責,不但是一個政府法定的義務,而且上合天道、下合民心。中國救援隊連續工作60小時,所有人員不眠不休,終于找到了被困人員。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8名中國維和警察乘專機回到祖國,被追授為“革命烈士”。其三,對中國公民負責。在中國外交部、中國駐海地維和官兵、中國商務代辦處以及駐當地中資機構的幫助下,希望離開海地的中國人已經有序撤離。其四,對聯合國負責。中國救援隊根據聯合國安排,迅速投入到新的救援工作中去。事實表明,中國對聯合國工作積極負責,履行了一個大國的國際責任。對聯合國負責,實際上是對所有主權國家的共同利益負責,也是對全人類負責。其五,對海地傷員負責。中國不但是第一個展開救災行動的國家,而且是第一個設立醫療點救護傷員的國家。在中國文化里,救死扶傷的觀念非常崇高,現在,中國人把這種精神又帶到了海地,在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面前,展示了幫困扶弱的人性之美。
三、通過榜樣的力量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
125名維和人員,特別是8位維和英烈,以自己崇高的追求和生命給世人做出了榜樣。“萬姓挽歌,魂歸故國”,全國人民迎接維和英烈回家,全社會沉痛悼念英雄。中國維和英烈的一腔碧血灑在異國,無愧于“中國”二字、“維和”二字、“警察”二字。他們身陷險地、臨危不懼,為維護海地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不畏犧牲、不辱使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中國民眾深埋在心底的情結和大國情懷,因為他們才顯得如此具體。如果祖國需要,會有更多的勇士毫不猶豫地步英烈們的軌跡。教師可利用榜樣的力量,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讓學生通過了解英雄的事跡,得出結論:人活著要有所追求,要為國家、社會和人類擔負起一份責任。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四、開展生命教育和培養永不放棄的精神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成為這一活動的重中之重。中國的公安部、地震局、衛生部、商務部、國防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民航局、紅十字會等,火速行動,各司其職,打破常規,特事特辦。災區最急需的DNA研究辨識專家中,有3名來自中國,他們夜以繼日地辨識無法確認身份的死難者,讓每一位死者也擁有尊嚴。這種對生命的尊重能夠更加增強了學生對生命的尊重,使其更加珍惜生命。
在72小時的黃金救援期過去的時候,有些救援隊選擇了放棄。但是,中國救援隊在與死神賽跑的過程中永不言棄,他們表現出的專業、毅力、韌性,令不少海地民眾深受感動。教師也可以此為例,培養學生永不放棄的堅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