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高度緊張的高三下學期,不少學生開始擔憂:離高考不到100天了,我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復習完所有的功課嗎?為了減輕學生此類思想負擔,并引導其學會高效地復習,筆者設計了一節以時間管理為主題的心理課。
一、課堂導入,挑明本課意義
上課伊始。以個案的形式拋出上述問題后,開始講述心理學上著名的“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一個著名的美國高空走鋼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中,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教師提問:為什么瓦倫達最后一次表演失敗?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過程比結果重要。假若過分擔憂事情的不良后果,忽略了事情的過程,結果往往會偏離預定的軌道,離成功越來越遠!
教師引申:當有的同學擔憂不能在高考前完成復習任務時,他們關注的是結果還是過程?要做到關注復習的過程,我們應著重考慮如何在余下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復習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制定學習計劃。
二、案例分析,取精華去糟粕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對學習計劃有相當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不需要教師一一講述制定計劃的方法。筆者的設計是通過展示案例讓學生共同討論其中的利弊,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優缺點之后的心理學原理。通過這樣的討論和思考,既能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也促使他們掌握對制定方法的理性認識,更可以令他們對其中的要點產生深刻印象。
教師過渡語: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制定過學習計劃,但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感受:“計劃總是實現不了。”其實無法完成學習計劃,排除我們自身懶惰、毅力不足等因素外,還可能是因為計劃定得不科學、不合理。下面老師要展示三位同學的學習計劃,請大家一起來分析他們的計劃各有什么樣的優點和缺點。
第一位同學的學習計劃顯得學習任務很緊湊。晚飯過后,從下午6:10到晚上10:10連續4個小時都在安排復習,每科40分鐘,依次是英語、語文、數學、物理、化學,中途沒有安排休息的時間。
學生往往能發現以下問題:兩學科復習之間應安排有適當的休息放松時間,一個晚上安排的復習科目過多易造成知識點混淆,且復習科目沒有按“文理交叉”的規律安排。
教師小結并補充:(1)揭示勞逸結合的重要性,提醒學生在一整天之中應安排適當的放松或娛樂的時間,并簡單介紹,相對于其他形式的放松,適當的體育運動更易提高學習效率。(2)揭示“文理交叉”安排的心理學原理——前攝抑制作用和后攝抑制作用。(3)啟發學生:每一個學科都必須要安排同樣的學習時間嗎?引出下一個學生的學習計劃。
第二位同學的學習計劃顯得學習目標較清晰。特點是有一個長期計劃,1個月內完成1本習題書(《物理狀元300題》)以及背下1500個英文單詞,具體計劃為每天用半小時做10道物理題,用1個小時背50個單詞。
學生往往能發現以下問題:缺點,目標定得太高,完成不了反而會傷害自己的復習積極性;優點,不僅有每天具體的安排,還有長期目標,增強每天的學習動力。
教師小結并補充:(1)根據記憶心理學中分散記憶的規律,背單詞宜用零碎的時間,1分鐘能記下1個單詞,但1個小時不能記全50個單詞。(2)現在的復習階段還適合做難題嗎?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目前復習的重心應圍繞書本上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進行。(3)設置復習中的重點科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無疑能提高復習效率。但強勢科目和弱勢科目哪一個更適合成為重點科目呢?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提高弱勢科目分數的難度要小于提高優勢科目。(4)目標的制定應有層次性。高考、月考、每天的復習可以依次設為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假若因當夫的測驗達不到自己期望的分數而沮喪甚至放棄學習,這是因為混淆了3個不同的目標,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
第三位同學的學習計劃顯得學習時間很長,還有些特別。晚飯過后先睡1個小時,晚休時間過后還安排有學習任務——做理科習題,凌晨12點要求自己背半小時英語后才入睡。
學生往往能發現問題:缺點,第一天的睡眠不足會影響第二天聽課、復習的效率,得不償失,而且傍晚時分在宿舍睡眠質量低。優點,睡前背書效果顯著。
教師小結并補充:(1)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總時長哪個更重要?有的同學認為,要做完所有的復習題才是完成復習任務,你認同嗎?引導學生回答并下結論——應注重提高理解能力、把握常考題型,而非盲目大量地做題。(2)為什么晚上睡覺前、早上剛起床時的記憶效果較好?再次提及兩個抑制原理,強調休息的重要性。(3)所有人都不適合熬夜學習嗎?引導學生回答并下結論——計劃應結合人體的生物鐘和高考要求進行。并建議“貓頭鷹”型生物鐘的同學將生物鐘調整為“百靈鳥”型,以適應高考要求。
三、教師總結。指出常見誤區
教師結合以往咨詢學生的困惑,點出在上述案例中沒有出現的一些對學習計劃的錯誤看法。
課堂結束語:剛才我們分析了三位同學的學習計劃,相信同學們課后制定自己的計劃時不僅能避免犯他們的錯誤。還能借鑒他們的優點。可能有的同學會認為,每次做計劃,都因為老師用了晚自習的時間考試或講評而無法實現,因此計劃做了也是白做。如果是這樣,一是要求我們的計劃具備一定的彈性,二是轉變看法。當我們做考卷或聽老師講評的時候,學習的時間浪費掉了嗎?沒有,我們并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的損失。也有的同學感慨:“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當生活中出現其他的突發事件使得我們原定的計劃無法完成時,我們需要去修改計劃,使計劃適應現實生活,具備可執行性。也許還有同學心想,不管你把計劃說得有多重要,我就是不喜歡用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剛才案例中的書面計劃,但每個人都會規劃我們的生活,例如,吃晚餐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待會兒我是回宿舍洗衣還是去圖書館做數學題?而這個想法當然也屬于計劃。既然是計劃,請你注意制定它的科學性。最后,讓我們回到那個擔心時間不夠用而不能在高考前復習完的問題,當我們安排好各項復習任務,并基本完成時,還需要去擔心高考時考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