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優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呢?筆者認為,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靈活地采用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善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
在過去,教師一言堂,上課時教師講空道理、交代知識要點,復習時學生背要點,考試時力爭一字不漏地答要點。沒有先進的教學手段作輔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的提高也會出現抽象模糊的狀況,給教師帶來更大的教學困難。隨著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多媒體也逐漸進入課堂,廣泛應用于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可以把色彩、動畫、立體聲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身臨其境,覺得上課生動有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授八年級下冊“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內容時,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播放2009年“兩會”溫家寶總理的講話視頻,讓學生結合溫總理的講話內容去理解、去體會。這樣,就輕松自然地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感性的認知,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重在實踐和學以致用。因此,不應該搞題海戰術,預設太多障礙,而是要幫助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和實踐。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 引導學生大膽參與討論。討論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的重要途徑。教師可精心設計一些觀點和話題,在不經過任何暗示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展示自己真實的看法和想法。實際上,學生討論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運用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教授“與法同行”的內容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李某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利益,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我”通過貼大字報到處宣揚他的不是之處。這樣做對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理解行使自己的監督權也要注意相關的問題,否則,自己也會由受害者變成違法的人。
2 課后適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是情感教學,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接受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接受程度,因此,作為教師,課后適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課后溝通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可以更多地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為組織課堂教學提供重要依據;二是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師生友誼,改善師生關系,為維持教學氛圍的輕松愉悅提供心理支撐。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式的教學過于簡單化,經常是一種大道理的生搬硬套,經常是“舊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會用,硬的方法不該用,軟的方法不頂用”。其實,這是我們沒能從現實出發,根據時代的變遷找出適當的方法。教育者應與時俱進,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育者改變舊的教學方法,從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上課剛開始的5分鐘,讓學生帶著教師預設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課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討論中可以是師生進行對話。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辯論;可以由學生來充當教師角色進行課題講解;也可將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采取小組搶答、點名回答等形式來完成。哪一個學生出色完成任務,老師和同學就及時給予鼓勵、表揚。這樣。課堂不僅成了學生施展才華的競技場,也成了學習的樂園,教學目的就會很順利地達到。教學質量也會提高。
四、引入課堂外的“社會大情境”
把“社會大情境”引入課堂。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綜合運用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正確信念和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心智的全面發展。思想品德教師應審時度勢,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把教育引到課外,設置情境啟發學生。通過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探索、發現,使課堂具體化、形象化,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欲望,增強教學的生機和活力,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更好地實現知、情、意、行的轉化。如教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筆者組織學生到學校旁的南流江畔實地考察,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新問題。讓學生了解南流江環境污染的原因、現狀、治理等。再由南流江的小問題引出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學生自然懂得了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師要主動迎接新的挑戰,大膽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