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道亮麗風景,越來越受到師生的歡迎。然而,在農村,基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存在著很多綜合性學習的誤區。其實,我們農村周邊也有很多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能力,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
一、把農村的自然資源融入農村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
我們玉林市有“嶺南美玉,勝景如林”之稱,在玉林的農村,花崗巖山岳景觀、丹霞地貌景觀、樹林,比比皆是,還有濃郁純樸的鄉土風情,豐富多彩的生態農業,無不構成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與人類共同發展的美麗畫卷。在上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旅游資源調查》時,我設計了與之相配套的“徜徉家鄉的美景”、“激發熱情,愛我家園”的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自行挖掘、開發、利用我們當地的鄉土資源,既達到我們課標中要求的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作業能力的目標。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的熱情,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美好感情,讓學生以輕松偷悅的心情去學習語文,學好語文。
二、結合身邊的鄉土資源。靈活處理、活用教材
作為農村中學的一線教師,我們在教學時就應該根據實際,靈活處理,活用教材,從學生的學習效果出發,結合鄉土資源對課本中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進行改編、拓展、完善。例如,七年級上冊安排了“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教材要求學生走訪科技人員,查閱有關網絡、書籍,搜集有關科學技術正面功能和反面效應的資料,關注最新的科技成果,給大家展示。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是很難完成這些任務的。所以我就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本地的鄉土資源設計了“新科技之風吹到我們村”這一主題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上八年級下冊“尋覓春天的蹤跡”這一綜合性活動時,我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引導學生走進鄉野,融入自然、關注自然、感悟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中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提升能力。“語文皆生活”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讓語文回歸生活,綜合性實踐活動也是如此。
三、讓綜合實踐課到民間“采風”。把生活引進課堂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玉林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名勝古跡、僑鄉風情、宗教文化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對學生來說是那么的親切和熟悉,所以我們可以運用這些“活的鄉土資源”結合教材內容開展發掘地方人文資源的系列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直接獲得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熏陶,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玉林保存著豐富的文物古跡。高山的古建筑群、天南杰構的真武閣、南國園林之秀的謝魯山莊,歷史悠久的云龍橋,獨具特色的茶泡藝術,還有摩崖石刻、歷史名人遺跡,革命紀念館等豐富的人文資源,形成了玉林特色的文化底蘊和獨具魅力的人文資源。其中玉林南江的云龍橋是玉林橋梁史上的寶貴遺產。我在上七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橋》時,就要求學生對在自己家鄉這一座歷史悠久的橋進行考察。收集有關數據、介紹性文字及資料。學生通過此次活動更深刻地認識和了解了這座古老的云龍橋,直接獲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既能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又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說過:“藝術的生活即是藝術的教育。”玉林就像一個藝術的花園,讓學生們漫步在這個藝術的花園里,盡情享受生活的樂趣,不僅能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力,而且能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玉林的采茶劇、木偶戲、獨具玉林特色的山歌、茶泡藝術這些都是我們玉林人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我在上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文學采風》時,我就把學生分為幾組,帶領他們到鄉村采風,讓學生在鄉村接觸年歲較大、閱歷豐富的人,讓他們收集到更有價值的素材,并把自己收集來的資料進行鑒別、篩選和加工整理,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老師同學們交流。
通過組織這些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入社會,走人生活,從民間吸取了文學營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利用鄉土資源上好農村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體現了語文綜合性學習開放性的特點,使學生的語文生活實踐有了更為廣闊鮮活的天地,自然而然地認識到生活是學好語文知識的源泉,是智慧的搖籃,是能力形成的練兵場。也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我們應積極提倡并開展利用鄉土資源,讓學生在結合鄉土氣息的綜合性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