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包含著眾多美的因素。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是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挖掘審美因素,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欣賞文章,尋求美、感覺美和體驗美,從而提高其整體素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品味語言,感知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家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有的樸素、有的華麗、有的婉約、有的豪放,盡顯風流。語文教師要根據文本中獨特的語言風格,將學生帶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從而喚醒他們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提高其對于美的感受力。
如語文殿堂不僅有“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的阿里風光;有“碧綠碧綠的,綠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的草園景致;有“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洞庭奇觀;還有那“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滿架薔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黃葉飛”的深秋,“萬徑人蹤滅”的隆冬……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鞠躬盡瘁的周總理;嚴謹治學的藤野先生;窮困迂腐的孔乙己;見風使舵的奧楚蔑洛夫……
這些文學形象,無論是景物還是人物,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因生動而富有個性的語言塑造,無不引發學生的贊美或憎恨,從而在內心深處積淀起高尚的審美情愫。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遠,“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渾,“無言獨上西樓”的哀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讓人讀起來蕩氣回腸。魯迅的犀利,歐·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細膩,蘇東坡、毛澤東的大氣……無論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種語言風格,都能給學生帶來審美的愉悅與享受,無不陶冶著學生的性情,改造著他們的靈魂。
二、披文入境,體味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作者寫文章時,胸中必有一個境。入境就是要把學生引入作品所描寫的特定意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過體悟,深入認識作品的思想底蘊和美學價值。
如讀《春望》一詩,要想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就應讓學生構想一下詩人“望”中所見:那破落的城墻、叢生的雜草、淪陷的國都,流離失所的人群;而《桃花源記》中鮮美的青草、繽紛的落英、怡然自樂的老少,這和諧幸福的理想社會,令人心弛神往;《甜甜的泥土》的母子愛,《人琴俱玉》的手足情,讓學生融入情境中,真切體味文章精彩和章節描寫,說說父母的冷熱牽掛,良師益友的鼓勵勸慰,讓一切場景變得情意融融。使他們對美的事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獲得審美經驗。
三、知人論世。鑒賞美
語文是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哲理美于一身的倉庫。從教學內容看,宇宙人間萬象,詩詞曲賦姹紫嫣紅,其間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的因素。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作者對客觀事物意象美的捕捉。在現實美的基礎上,以不同的形式,或展現社會生活,或創造深遠的意境,或刻畫感人形象,借此表達深刻主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觀去感受、想像、思考,知人論世,領悟作品的美學內涵。例如講解古代詩文時,不僅要介紹清楚時代背景,還要了解作者的個人情感和社會心理。教《記承天寺夜游》,就必須知道蘇軾在什么心理下夜游,從而體味“閑人”的微妙復雜心理;上《出師表》,更要很好地明白諸葛亮決意親征的背景,了解他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否則就無法認識“死而后已”的諸葛亮。而中外名篇《最后一課》、《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學,同樣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環境,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了解韓麥爾先生無限的愛國深情和舊社會弱勢群體中的祥子悲苦的人生命運,引發學生的共鳴,進而健全學生的人格。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書,它不僅揭示生活的本來面目,也能說明生活給人的情感和思想以影響。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把作者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經過滲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豐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語文教學中這種審美情感的培養,在具體的形象感受中所培養起來的正確人生態度,比耳提面授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灌輸所樹立起來的抽象認識更加深入、也更加扎實,在學生人生經歷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更持久,更內在。
四、引導教育。創造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美的能力,關鍵是教師如何去培養。如《背影》中的意象,極為平常,可是“為兒買橘”的經典細節刻畫,催人淚下。教師要在視頻觸覺和語言品讀的基礎上,設身融入、順勢引導,指導學生根據親身體會習作,讓他們感知父母之愛的博大,表達他們的贊美與感恩。創造人性之美。教材中《語文實踐活動》的探究,則讓學生走人社會,多渠道擷取信息,實踐與收獲的同時,抒寫社會之美。
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按美的規律設計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的美學功用,就一定能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