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北京教育學院教師教育人文學院副教授陳紅、北京教育學院教師教育數理學院院長何妮妮在2010年第2期《課程·教材·教法》中撰文指出,伴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的為增進民族國家間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的國際理解教育,越來越受到基礎教育的關注,可以學科滲透的方式來進行國際理解教育。
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呢?第一,國際理解教育的學科滲透首先要保證學科教學目標的完成。第二,充分挖掘跨學科主題,以滲透國際理解教育。要把學科教學與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有機結合,所謂有機結合的滲透就是要充分挖掘跨學科主題,即學科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內容的交集,它們既是學科真正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也是國際理解教育要體現的理念。第三,借助恰當的情境和視角,提升學科教育的人文價值。學科教育是顯性教育內容,國際理解教育是隱性教育內容,國際理解教育可提升學科教學的教育價值。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凸顯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第四,適當拓展知識,有利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理念。教師可通過案例或資料來豐富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對問題理解的深刻性的同時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理念。
網絡欺負成為青少年群體面臨的新困境
河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李醒東、碩士研究生郝艷霞在2010年第2期《外國中小學教育》中撰文指出,當前,互聯網構筑的虛擬社會成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場域,“網絡欺負”已經成為青少年采用通訊新技術快速轉變構成的巨大暴力延伸的一種新形式。所謂網絡欺負指通過隱蔽性的或公然的心理干擾,使被欺負者造成心理傷害的行為,既包括針對個體的行為,也包括基于種族、民族、人種、膚色、宗教、年齡、性別、性取向、家庭狀況或殘疾等在網上傳播仇恨和偏見的行為。我們應該重視并解決這一問題。
從主體層面來看,青少年加強自我保護是避免受到欺負的第一道防線,而終止網絡欺負的根本在于青少年自己不參與欺負活動。從學校層面來看,學校應該創建反對網絡欺負的氛圍,教育工作者應該運用積極主動的教育策略尋找解決網絡欺負的途徑。從法律層面來看,青少年遭遇欺負時要積極應對準備投訴。我們還應加強對網吧和上網內容的合理監管。
義務教育階段擇較行為的治理對策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教授張東嬌在2010年第2期《教育發展研究》上撰文指出,政府必須通過合理的政策選擇和制度安排,降低家庭社會資本在教育選擇中的作用,建設學校社會資本發揮作用的良性競爭環境,從而治理目前部分家庭社會資本參與擇校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第一,實施教育均衡政策。在義務教育執行就近入學政策階段,政府要利用政策減少區域之間和校際之間的異質性,執行同樣的政策。在此前提下,政府利用撥款統一配齊同類學校的一切硬件設備,將學校因政策而貧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物質設備同質基礎上,謀求師資力量等軟件因素的均衡化。第二,提高家庭選擇教育能力。政府以經濟資助和成本分擔的方式,致力于提高家庭尤其是社會資本貧困家庭選擇教育的能力,以降低家庭社會資本在擇校行為中的重要性和對教育公平價值的傷害。第三,豐富備擇學校類型,提高備擇學校質量。政府要從教育服務的角度,不斷鼓勵各種形式的教育機構產生和建立,豐富教育服務的供給類型和差異,激發學校之間的競爭,保證充分的教育服務供給。政府還應提高備擇學校質量,增加選擇范圍。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可借鑒美國經驗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教授杜屏、碩士研究生趙汝英在2010年第3期《教育發展研究》上撰文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政策發生了較大變化。從最初的合并、消除,轉變為保留、扶持小規模學校。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正進行布局調整。美國小規模學校的政策演變對我們具有借鑒意義。
第一,因地制宜,適當保留小規模學校,提高對小規模學校的資助。學校布局調整,并非合并所有小規模學校。我國地域寬廣,差異較大,在許多地區保留農村教學點有著重要意義。在保留小規模學校的同時,政府還要給予資金上的補助。第二,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政策要收到良好的實施效果,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我國在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對小規模學校的保留和專項資助,應有一定的法律形式予以保障。第三,加強對小規模學校的研究,為政策的實施和調整提供依據。現實中的問題及其研究成果是政策實施與調整的重要依據。當前,我國關于布局調整、小規模學校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系統,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探索小規模學校存在的利弊、面臨的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案和保障措施,從而為政策的修訂和完善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