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和動力,是對話的源泉和基石。強烈的問題意識會推動人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多年執教初中語文的實踐使我認識到,要從根本上為學生減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打造高效課堂。
一、改善學生的思維習慣。在心理上為善疑善問做準備
初中生都有質疑求異的思維基礎,不善發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長期對教師、對課本的結論過分依賴形成了其本身的思維惰性,是一個重要原因。即使是自讀課,教師也常常是布置思考討論題,然后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教師結課時告訴學生的是課本、教參上的結論,而這種結論往往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昧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等等。這樣的問題提出和解決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啟迪有一定的意義,但它帶來的一個潛移默化的結果是,學生學會了被動地接受成說,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沒有得到拓展,很少有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應注意不要把結論強加給學生,更要注意提醒學生多角度拓展思維,允許對一個問題持不同意見,要言之成理,鼓勵大膽創見。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就為善疑善問做好了準備。
二、教師躬親示范,提供形成問題的智能基礎
在上課過程中,我常先做示范,讓學生有個模仿和參照,在多次反復的思維訓練中,逐漸培養質疑求異的能力。例如,對人教版八年級課文《臺階》的意蘊把握,普遍認同:“父親”是敦實厚道、非常要強、有志氣、不甘人后的謙卑農民。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謳歌父親這種品質的同時。文中更有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其根源在于慨嘆經濟落后,小說深沉地呼喚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教參語)如果我們教師在上課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臺階高就顯得地位高”?這與當地的民俗有關嗎?然后,介紹該文所寫的有關背景情況,介紹鄂西的農村樓房的習俗,農民的意識,價值觀、消費觀和人生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變換思維方式進行解讀,思考:辛酸和凄楚的情感根源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辨證地看待“父親”?由于有了前面的示例,學生不再固守成說,而是多方援引佐證,各抒己見。我們常常感嘆學生缺少創見,其實他們更缺的是有效的學法引導,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常能以自己對課文的獨特解讀對因襲的成說發出疑問,援引有力的證據自圓其說,并留給學生思考發問的時間空間,那么,在多次反復訓練之后,讓學生“于無疑處見疑”將不再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得到了砥礪。
三、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形成對話、合作、互動氛圍
一般的課堂提問采用師問生答的形式,我們可以嘗試采用生問師答或學生互問互答的形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始終處于課堂學習的主動地位。例如執教《背影》,我采用了學生主持的方式,課前由學生主持人備課,與教師共同探討有關課文內容和課文教法的許多問題。課中學生主持人碰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會請教教師,教師覺得重要的問題也可以及時啟發點撥學生,課堂上形成了鉆研探討、互問互答的氣氛,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對作品內容主題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存在終結的答案,學生互為問題的設計者和分析者,實際上是用集體的智慧豐富和深化了對作品的理解,這樣的熏陶漸染,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創新品質的塑造大有裨益。
四、面向全體,引進鼓勵機制,構建平等對話的平臺
把課堂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教師心中一定要有正確的學生觀,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嘗試發問的成功滋味,否則這一權利極有可能變成少數活躍學生的專利權。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案頭準備,課中“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機敏地對學生的提問和討論做出反應,啟發和誘導還處于沉思階段的學生,從大局上控制課堂氣氛。我在上《蒲柳人家》一課時,就嘗試了互問互答和生問師答的課堂提問方式,讓學生先就課文的詞句發問,掃清文字障礙,然后就課文的思想內容發問,分析主題技法。快結課時,一個學生說:“老師,何滿子厭惡‘舊學’渴望‘新學’,是不是對爺爺的叛逆和不孝呢?”我首先肯定這個提問注意到了大多數同學忽略的要點,然后讓學生思考:何大學問逼孫子讀書這件事是否深刻體現著鮮明的民族性?孝道作為對弱勢群體關懷的教化無可厚非,但是當它作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強勢”時該不該被打倒?再讓剛才提問的學生分析:我們該怎樣堅守“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我們堅守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全部都是先進文化嗎?他再次起立,充滿自信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這樣的成功經歷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欲望,也將能引領他們走向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