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教師的教學理念在逐漸更新,探究性學習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但是,筆者從一些學科教研活動中也了解到。在一些教師的教學預設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表面上定得高而全,但在實際課堂生成上沒有體現出來,而是流于形式,甚至發生教學目標轉移的現象。下面針對這些問題,談一談自己的思考與建議。
一、體現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少教師只是簡單地以課堂時間分配來確定“主體”,不敢多講,唯恐落得一個按傳統教法上課的“罪名”,盲目追求讓學生“自主探究”及突顯個性,盡可能把更多的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對學生的思維活動不去引導、規范和總結,導致學生眾說紛紜、思維混亂,甚至課堂失序,課后收效甚微,沒有達到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育應努力揭示概念、定理的本質屬性,應把知識的學術形態努力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態”,教學預設目標沒有真正落實。其實,學生為主體不完全是體現在課堂時間分配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其思維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率上。
二、確定文本中的學生探究內容
探究性學習是指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悟、經歷與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當然,科學發現都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而教師對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組織、引導與協調會大大縮短學生的探究時間,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另外,探究是需要建立在一定基礎知識與認知水平之上的,隨著學生知識逐漸增加與認知水平逐漸提高,教師的講授應逐步減少,學生自主探究則應逐步增多。所以,不是什么學習內容都要探究,教材中有些基礎知識,如函數的定義初學時是不完善的,以后才逐步完善,有些數學新概念的引入與學生以前的知識聯系不很密切,像這樣的概念(定義)類知識就應鼓勵、引導學生獨立去獲取(自學),以培養其數學閱讀能力,對于性質、定理、推論等知識,則應鼓勵學生多去探究。對于教材中一些基礎知識技能的進一步揭示、情感的培養、思想方法的總結等,教師講授還是必要的。
三、備課要著重考慮學生的發展
很多教師認為備課僅僅是對教材進行分析研究,而按課改的理念應該從多維度發展人的觀點去看待備課。有專家對備課提出要做到“五有”或“五備”:腦中有“綱”(備大綱或課程標準),胸中有“本”(備教材),目中有“人”(備學生,掌握學情),心中有“數”(備學生差異,因材施教),手中有“法”(備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熟悉教材與大綱,才能預計探究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靈活地去解決問題;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發展情況和心理特點,了解并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才能有效、有序地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才能做到統籌兼顧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使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備課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易于接受為原則,即要著重考慮教學目標是否明確,設計的教學情境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一句話,要考慮我們這樣備課究竟能不能使學生得到發展。
四、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客觀現實,它制約著學生的心理活動,影響其學習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應恰如其分地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一般來說,問題材料要“源”于教材,必要時“高”于教材,要注意在各種知識交匯處設計問題。例如,高斯速算1+2+3+……+100的小故事、“印度國王的象棋問題”故事能讓學習數學的人終身難忘。又如,這樣創設問題情境:一條繩子剛好能繞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730km)一圈,把繩子加長1米,繩子與赤道形成兩個同心圓,問人能否把手從這兩個圓環的間隙穿過去?這種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甚至是平時不喜歡學數學的學生)的積極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有所感悟,從而又進一步激發他們求知、探索、創造的欲望。
五、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實踐的作用
不少教師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嫌麻煩和費時。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實驗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實驗可以展示數學現象,揭示數學本質,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正弦定理”的教學中,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然后用三角板、量角器、電子計算器去檢驗公式a/sinA=b/sinB=c/sinC是否成立。又如,在“兩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教學中,讓學生任意畫一個角,再把這個角任意兩分,同樣使用三角板、量角器、電子計算器去完成對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的驗證。這樣教學,學生的興趣容易被調動起來,思維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理論聯系實踐還易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內化,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享受實驗成功的喜悅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是鮮活、有趣、實用的,從而會進一步激發其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六、要科學、合理、辯證地評價學生
當前提倡“用賞識性、鼓勵性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但是要注意不要“矯枉過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往往出現分歧,思想方法有多種多樣,教師不要千篇一律地都給予肯定,可以肯定之中有否定,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肯定他們成功之處的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例如,數學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外延,而學生往往是各自探究到其外延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應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規范與總結,讓學生的思想都統一到概念的本質。這樣才能有效地調控教學活動過程。
七、教師應重視發展自己的專業素養
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涌現,科學知識不斷更新。學生的心理特點、思想追求也有別于以前,這勢必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如情感激活、價值引導、智慧啟迪、思維點撥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探究活動中,出現由于學生各種思維的碰撞而產生的問題,其中許多是教師事前無法預料的,有些是教師難以解決的。教師要做到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的探究活動,必須通過學習提高自己。
現在的課堂教學多為教師個人獨立備課與授課,而集體研討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師個體的勢單力薄,是一種集思廣益、優勢互補的合作形式。校內同科、同年級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發揮集體智慧和才能,校外則充分利用網絡和學校間的學術交流活動,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以促進教師發展自身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