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永恒主題,當然也是現代數學教學追求的目標。然而,要真正實施創新教育并非易事。現在,我們高興地看到,《勾股定理的證明》一課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范例。這節課主要采用講、看、思、問、做等多種教學手段,通過激趣、質疑、實驗、求異、交流等環節,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進行了很有價值的探索。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教師講述數學、物理發展史上的兩個故事,以激發興趣,鼓勵質疑,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二階段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總結課本上已學過的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和步驟。并提出新的證法。此時,學生的興趣大增,利用學具獨立或分組進行拼圖實驗。教師在參與學生實驗和探究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已獲得五種不同的實驗結果,為了進一步激勵學生,讓幾組代表(每組2人)到黑板上將結果展示出來。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得到了培養。第三階段是讓在黑板上展示成果的學生探法、交流,即向全班同學表述用不同于課本的幾種方法證明勾股定理。這樣。學生自主地完成了由形到數的轉化,獲得了利用已知探求未知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方法,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個性得以張揚,合作精神得到體現。在這兩個階段中,高潮迭起,學生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教師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第四階段是歸納小結,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取得成績的同時,再次引導學生將研究延伸到課外。
總之,本節課之所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是因為羅洪信老師善用學生資源,打造了高效的課堂,樹立了新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教師角色,將對話育人為本的理念落到了實處;注意師生平等對話,營造民主課堂;教法創新,精心設計和準備,科學的組織和安排。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具和學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