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評點 劉斯翰
編者按:
康有為從自己的經歷、交往以及傳播變革思想的過程中,深深認識到,要在當時的社會中殺出一條血路,必須要靠先知先覺的士人。那時,舉國士人都沉迷于科舉八股,而科舉八股之陷士人于愚昧冥頑,恰正是鼓吹變法、實行維新之大敵。因此,解放數百萬士人的思想,使之轉過來支持變法維新,遂成為變革的首要前提??凳显诠饩w帝召見后,第一件奏折,即提出廢除科舉八股,正合符一切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的邏輯。
這篇奏折,集中揭露了科舉八股的吃人實質。以余觀之,其眼光、勇氣,其攻擊力、震撼力、影響力,實過于二十年后魯迅的《狂人日記》。由于康氏本人親身經歷過科舉考試的全過程,故奏折中之所論,能夠洞燭其要害,深入其腠理,指示其謬妄。這篇奏折,歸結到科舉八股愚天下之民,扼殺國家之人才,直至陷國家于危亡,則令已經初步接受變法思想的光緒帝,更加下定決心。史稱康氏四月間上奏,光緒帝閱后即表示贊許,并于五月初五下詔廢除八股考試。這篇奏折的效果,由此可見。
康氏指出,科舉八股,在明、清兩代,逐漸演變成為統治者維護閉關鎖國的愚民工具。如無環視全球的世界眼光、以變法維新救國的政治遠見,不可能有如此卓識,如此膽略。須知當時舉國士人,仍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為科舉八股耗盡一生精力,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這樣石破天驚的主張?事實上,當“百日維新”失敗之后,清政府旋即宣布恢復以八股取士。但是,由康氏開始的這個思想解放運動并未終止,四年以后,清朝被迫下令廢八股,又四年,下令廢科舉。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產生了從孫中山到毛澤東等一批革命家,從王國維到胡適等一批新學者,而中國亦告別帝制,走向共和!